電梯在給人們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存在著諸多安全隱患。近年來,常有電梯損壞、困人、轎廂運行故障等情況發生,電梯廂門夾傷、擠傷、墜落等事故也并非個例,電梯安全問題日趨突顯,電梯安全隱患已經成為居民身邊的“隱形殺手”。據統計,遼寧省現有電梯近22萬部,并且正以每年15%左右的速度遞增。
2020年11月24日,遼寧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遼寧省電梯安全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已于今年2月1日起正式施行?!稐l例》在對傳統電梯管理模式中電梯的生產、經營、使用、維護保養、檢驗檢測等各環節責任主體相關職責進行了具體規范的同時,突出發揮立法對改革發展的引領作用,用理念和模式創新,破解電梯安全監管難題。
體現立法“時代感”
遼寧省人大常委會在《條例》草案調研修改過程中發現,基于傳統管理模式的修改完善雖能解決一些實際問題,但距離人民群眾期盼差距較大。為此,省人大常委會領導提出,電梯安全管理不能僅限于傳統管理模式的“修修補補”,要敢于顛覆舊模式,充分借助現代信息技術手段,用創新管理理念和模式為電梯安全管理賦能,讓電梯管理充分體現時代感。
為此,遼寧省人大常委會對《條例》草案進行了隔次審議,讓時間進度服從于立法質量。集中利用四個月時間,深入大數據等現代科技企業調查研究,并專門召開6次座談會,與有關部門和業內人士、技術專家反復研究、論證和測算,確立了依托5G、大數據、物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建立對電梯全生命周期的全省集中統一管理服務模式。
“具體操作上,通過加裝電梯智能化裝置,實時監測各項零部件運行情況,并將監測數據上傳至全省電梯安全公共信息服務平臺,推動全省電梯聯網,實現每部電梯預知零部件使用壽命和維修時間節點、第一時間救援等目的。”遼寧省人大常委會法制委相關負責人介紹,借助以此集中形成的全省22萬部電梯巨大規模市場,推動電梯購置、使用、維修成本的極大降低,在不提高百姓現有電梯費標準的情況下,能夠實現電梯使用、維護保養、檢驗檢測乃至改造、更新等全生命周期的服務管理,讓全新管理模式顯現出傳統管理模式無法比擬的強大生命力和市場吸引力。
消滅隱患“胎里帶”
產生電梯安全隱患的原因有很多,其中,由于選型、配置、通信裝置不當,特別是建筑設計、施工把關不嚴產生的問題,是導致電梯安全隱患“胎里帶”的重要因素。
《條例》對房屋建設環節作出規定,從源頭上保障電梯安全。建筑設計單位要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和標準,設計建筑物內電梯的數量、參數,設置井道和轎廂移動通信設施裝設空間,保證電梯選型、配置、通信裝置與建筑結構、使用要求相適應,兼顧安全、急救、消防、無障礙通行等功能需求;施工圖審查機構要對建設工程施工圖設計文件有關電梯配置中涉及工程強制性標準的內容依法進行審查;建設單位要按照相關安全技術規范、標準及電梯工程設計文件和合同約定的要求,選型、配置和購置電梯,為電梯轎廂通信網絡建設預留所需管孔、設施裝設空間。電梯安裝、改造、修理前,施工單位要編制安全施工方案,落實安全防護措施等現場安全生產條件,并按照電梯設計文件和標準的要求,檢查電梯機房、井道、底坑、通道等土建工程以及電梯質量,確認符合要求后,方可開始施工。
同時,《條例》還對電梯制造環節提出了新要求,明確了電梯制造單位應履行的義務,建立電梯整機、重要零部件驗收和溯源制度,并及時向電梯安全管理服務平臺上傳數據。
監控有了“千里眼”
當下,電梯維保人員短缺和電梯數量與日俱增給電梯維保行業帶來巨大壓力,維保質量參差不齊、行業惡性競爭、維保信息系統不完善等問題越來越凸顯,而電梯物聯網則為解決這些問題提供了新思路。
法制委負責人介紹,電梯物聯網憑借大數據、故障預診斷等先進的技術手段,使監管、維保人員能夠實時掌握電梯的運行狀態、監控信息、故障隱患,把可能發生的事故消除在未然階段,做到更加便捷、迅速的困人救援。配合視頻監控、應急救援平臺等多種信息化手段,電梯物聯網可最大程度保障乘梯人的人身安全。
為此,《條例》對物聯網、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的應用作出規定,運用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建立完善全省統一的電梯安全管理服務平臺,對電梯生產、使用、維護保養、檢驗、檢測、應急救援等進行全過程質量安全管理與風險控制,逐步建立數字化電梯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務機制。
《條例》還規定,新安裝電梯配備具有電梯運行參數采集和網絡遠程傳輸功能的監測裝置,符合電梯安全管理服務平臺數據接口標準,并實時上傳數據。對于在用載人電梯,省市場監督管理部門也要規定其達到技術標準的時限。電梯維護保養單位要運用運行參數采集和網絡遠程傳輸功能的監測裝置,根據實時線上檢查和監測維護情況,采取針對性的現場維護保養,保障電梯安全運行。
理清費用“糊涂賬”
有的小區明明交了電梯維護費,為什么電梯小毛病還是一大堆?
“雖然電梯所有權歸業主,但電梯維保的定價權在物業公司,部分物業公司為了減少開銷,委托低質低價的維保公司,給電梯運行埋下安全隱患。”法制委負責人介紹稱,電梯安全事故頻出的表象是電梯維護保養不到位,往深處講主要根源是電梯維保費用投入不到位,電梯費與物業費混用,物業服務企業管理職責不清,電梯小病不修、大修申請房屋維修資金,省下的電梯費成為監管空白。
《條例》以立法形式對電梯費??顚S米鞒雒鞔_規定,電梯所有權人委托物業服務企業管理的,電梯運行維護費用的收取由電梯所有權人與物業服務企業在物業服務合同中約定。電梯運行維護費用于電梯運行維護保養、檢驗、檢測、保險和零部件損耗更換等日常管理費用支出,??顚S?。物業服務企業每年至少一次公布收支情況,接受業主和業主委員會監督。這樣,電梯維護保養費用就有了保障,投保電梯安全責任保險費有了來源,電梯的安全運行便有了“助推劑”。
推廣運營“專業戶”
遼寧省人大常委會在立法調研中發現,位于鞍山市的一處小區,有業主多次向物業反映有一部電梯運行噪音極大,頂樓和次頂樓業主的生活受到嚴重影響,由于電梯已運行多年、缺少電梯改造費用,問題遲遲得不到解決。
這種情況在老舊小區較為普遍。為此,遼寧某企業率先做了嘗試:在這個小區以接受委托方式獲得電梯的運營權,提供電梯專業維護保養,增加無故障運行時間及使用壽命,解決了小區業主的頭疼問題。
法制委負責人表示,這是一種全新的管理模式,將電梯的管理比照水、電、煤氣等公共設備的管理模式進行改革,將電梯管理權從原來的物業公司服務權限中剝離出來,交由電梯專業運營機構管理,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
《條例》順應改革發展的新趨勢,適應實踐對這種管理模式的新需求,提出了“電梯專業運營單位”的概念,規定電梯所有權人可以委托電梯專業運營單位管理,電梯運行維護費用的收取由電梯所有權人與電梯專業運營單位在委托合同中約定,用于電梯運行維護保養、檢驗、檢測、保險和零部件損耗更換等日常管理以及電梯更新、改造費用支出。
《條例》的這一制度設計,在市場化運作方式下,借助全省電梯的巨大規模市場,將使電梯的購置、修理、維保等價格大幅度降低,也將短期維保行為轉變為電梯全生命周期的專業運營機制,達到保障電梯安全的最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