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者王淼未注冊和使用脈脈職場網站服務,卻收到脈脈發送的手機短信,直接稱呼其名,并表示有前同事對其作出標注,有多名好友等待其加入。王淼點擊鏈接后網頁自動跳轉至脈脈網站的注冊頁面。后王淼將北京淘友天下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經營的脈脈網站告上法院。海淀區法院審理認為,脈脈平臺通過注冊會員上傳的信息獲取了未在該平臺注冊的原告的電話號碼,未經消費者同意向其發送含有原告本人及朋友姓名的推薦信息,侵擾其私人生活的安寧,構成對其隱私權的侵犯,判決脈脈向原告賠禮道歉。
此次脈脈平臺被判敗訴一案,說明平臺的類似做法已經侵犯了消費者的隱私權,這些平臺為一己私利無視消費者隱私的做法已經行不通了。
其實,人們收到類似短信后之所以沒當回事,就在于其不明就里,要么認為是騷擾短信不予理睬,或者認為是好友在該平臺邀請自己注冊。殊不知,出現此種情形是相關平臺通過在平臺注冊會員上傳的信息中獲取了未在該平臺注冊的消費者的電話號碼,然后未經消費者同意向其發送含有消費者本人及朋友姓名的推薦信息。
也就是說,當某個人的同事、朋友在平臺注冊會員,上傳通訊錄后,通訊錄中的好友都有可能收到相應的邀請短信。但這些邀請短信并非是其同事或朋友所發送的,而是平臺自行發送的。這樣的操作手法實際上已經侵犯了公民的隱私權。對此,《民法典》明確規定,除法律另有規定或者權利人明確同意外,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以電話、短信、即時通訊工具、電子郵件、傳單等方式侵擾他人的私人生活安寧。同時,根據《網絡安全法》,任何人從事網絡行為均不得侵犯他人隱私等合法權益。
未經權利人同意,網絡平臺不得擅自通過電話、短信等方式向消費者發送廣告,誘導其注冊會員。否則就構成對個人隱私權的侵犯。而現實中,一些平臺之所以敢于這樣做,一方面是受利益影響,打著同事、朋友的旗號誘導他人注冊會員,增添平臺流量和人氣。另一方面是很多人收到類似短信后不予較真,或者沒有時間和精力來較真,導致平臺有恃無恐,以群發短信方式不斷滋擾。
而脈脈平臺被判敗訴案,彰顯出司法機關保護用戶隱私的鮮明態度,也警示有關網絡平臺不能為了一己私利而漠視個人隱私,以各種方式滋擾他人。否則就將承擔敗訴、賠償損失、賠禮道歉等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