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8日,武漢大學人民醫院圍繞肺移植重大關鍵難題的研究成果,在湖北省科技創新大會上斬獲2020年湖北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供體肺離體后保存時間太短、圍手術期生存率不高、移植術后康復時間長,是國內肺移植領域的關鍵性難題。武漢大學人民醫院胸外科肺移植團隊聚焦肺缺血再灌注損傷,在臨床實踐中持續科研創新,將供體肺缺血再灌注時間從6小時延長到12小時,將供體肺離體后保存時間延長了一倍,3年內肺移植患者圍手術期零死亡,移植后最短13天康復出院。
從2016年底開展肺移植手術以來,武漢大學人民醫院胸外科耿慶、林慧慶教授團隊圍繞肺移植難題,聯合無錫市人民醫院陳靜瑜教授團隊開展“肺移植肺缺血再灌注損傷機制及臨床關鍵技術創新”研究。通過近3年的研究,首次發現了自噬與泛素-蛋白酶體通路在肺缺血再灌注損傷中存在交互作用,為肺移植缺血再灌注肺損傷提供了新的治療策略;首次發現天然免疫在肺缺血再灌注損傷中的重要調控作用,為肺移植缺血再灌注肺損傷防治提供了新的潛在治療靶點。
通過突破一系列關鍵難題,武漢大學人民醫院肺移植團隊持續提升供體肺、特別是“邊緣性供肺”的利用率,為眾多渴望新生的肺衰竭患者帶來生的希望。該院胸外科近3年來實施肺移植手術21例,心外科、胸外科聯手成功實施湖北首例心肺聯合移植。最遠的肺源從以往以武漢為圓心的1000公里半徑內,擴大到海南、云南等邊疆地區。
該院胸外科團隊將供體肺缺血再灌注領域的研究成果應用于實踐后,顯著提升了供體肺的質量,患者肺移植術后早期肺移植物失功的發生率極低,術后生活質量顯著提升。特別是肺移植團隊將快速康復理念應用于肺移植,術后康復時間顯著縮短。這一研究成果對提高肺移植成功率、擴大肺供體庫、提升邊緣性供肺移植的安全性及開展緊急救援性肺移植手術,具有重大的臨床意義和社會價值。
據悉,研究團隊共發布指南、規范及專家共識9個,研究成果在全國10多家大型三甲醫院得以推廣,授權專利8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