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乘成渝高鐵,經過1個多小時的車程,今年89歲高齡的老成渝線修路人孫貽蓀老人從成都抵達重慶接受采訪。面對大家對他旅途勞頓的擔心,精神矍鑠的他笑著說:“72年前我們修鐵路可是從重慶走到成都的,現在高鐵又快又舒服,每次坐回重慶我都很高興。”
1950年6月15日開工,1952年7月1日通車。成渝鐵路作為新中國成立后,自主建設的第一條鐵路,僅用兩年就建成了曾經半個世紀都沒修成的鐵路。不僅改變了四川交通閉塞的歷史,同時也拉開了新中國大規模進行經濟建設的序幕。
自力更生筑起傳奇之路
“成渝鐵路堪稱中國筑路史上傳奇,是一條圓夢之路,一條自力更生之路!”重慶市檔案館副館長唐潤明說,自古皆知“蜀道難”,千百年間,出川入蜀,除了旱路翻越秦嶺外,就只有長江水路。修建鐵路,打通巴山蜀水,沖出盆地,是川中父老的渴求。
1909年,京張鐵路建成通車,不等詹天佑撤下身來,川鄂兩地便發出盛邀,興建川漢鐵路,連接成都武漢,振興西南經濟。1903年,在成都成立了中國最早的省級鐵路公司“川漢鐵路公司”,四川民間集資湊齊筑路銀兩,1909年10月,川漢鐵路開工建設,率先修建的就是其西段的成渝鐵路。
不過修建鐵路“蜀道通”之夢,歷經清王朝、北洋政府、國民政府,卻都因國力貧弱,軍閥混戰,官員腐敗未成,直到新中國成立前,僅完成工程量的14%,鐵路則是寸軌未鋪。
歷史沒有再讓人民等待,中國共產黨不會再讓人民等待。唐潤明說,新中國成立后,在以鄧小平為第一書記的中共中央西南局的領導下,重慶剛解放一周,就將成渝鐵路的修建提上議事日程。
1950年6月15日是“成渝鐵路開工典禮”的日子。孫貽蓀老人記憶猶新,他接到命令,來到西南軍區大操場報到,才知道是來修鐵路。當時正值清匪反霸時期,西南軍區抽調指戰員3萬余人,率先承擔筑路任務;同時,四川各行署也動員了一萬八千多人參加筑路。
“我們軍隊是一手拿槍一手拿鎬,一邊剿匪一邊筑路。”孫貽蓀記得,一次他們在重慶泥壁沱修路,正干得汗流浹背,民工跑來報告有上百號土匪前來,他們立即調集火力打退土匪。
由于鐵路所需的原材料十分匱乏,黨中央決定自力更生,就地取材。鋼軌靠自己軋制,炸藥用土法自制,所需的129萬根枕木,都是由沿線群眾捐獻,有的老人還捐出了自己的壽木。
“8萬多人,從成都火車北站廣場排到人民北路,火車汽笛響起的時候,大家高聲鼓掌歡呼。”1952年7月1日,成渝鐵路舉行通車典禮。孫貽蓀當時拿著相機,在主席臺上見證了這一幕。
尊重知識尊重人才之路
“成渝鐵路是一條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科學之路。”重慶市黨史研究室原副巡視員艾新全說,在成渝鐵路修建的過程中,鄧小平明確指示:“要學會掌握修路技術,尊重技術人員的指導。對專家大膽使用,讓專家有職有權,并在工資待遇上盡量給予從優照顧。”西南鐵路工程局留用了舊鐵路工程機構中的全部工程技術人員,一些專家和技術人員擔任了各級領導職務。
兵工專家陳修和在鄧小平的邀請下,親自寫了成渝鐵路修建建議書,并推薦了70多名留德、留日、留美科技人員,組成了修建成渝鐵路的主要技術力量。鄧小平親自點將把在原國民政府交通部任職的薩福均聘為總工程師。鐵路選線專家藍田得知消息后煥發青春,已年過花甲的他親自勘探線路,使得線路建設縮短23.8公里。“這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一貫倡導的尊重知識、尊重科學的觀點。”艾新全說。
“在中國共產黨建黨百年之際,回望成渝鐵路這段歷史,其意義更是非凡、深遠。”重慶市地方史研究會會長周勇說,從政治上講,是新中國新氣象的名片;經濟上,是解放初期國民經濟恢復的標志,是一個重大的經濟建設成就;交通上,改變了四川交通的格局。
成渝鐵路的修建更是為當今的西部大開發、成渝城市群建設打下基礎。隨著成渝動車、成渝高鐵的開通,重慶和成都之間的時空距離已縮短到1個小時。中歐班列、陸海新通道班列、沿江班列的相繼開通,昔日的盆地已經成為內陸改革開放高地。巴山蜀水路不再難,密織的路網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注入新動能、激發新活力,成渝“雙核驅動”、全域共興的高質量的發展圖景正徐徐鋪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