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是正月十五元宵節。細心的市民會發現,今年元宵節要比去年提前不少,元宵節如此“活躍”,時間歷年也不固定。據了解,去年元宵節對應的公歷日期是2月26日,而今年對應的公歷日期為2月15日,而明年對應的公歷日期則是2月5日,這意味著今年的元宵節比去年早了11天,而明年的元宵節又比今年早了10天。
為何公歷日期會時早時遲?對此,天文專家解釋,我國古代使用的歷法叫作農歷,這是一種陰陽歷,以月球圓缺,即月相盈虧和太陽的周年視運動的周期為依據。
中國農歷歷法規定,大月30天,小月29天,積12個朔望月為354天或355天。在公歷中,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周為一回歸年,平年365天,閏年則為366天。兩者相差11天左右。
為了補齊與回歸年相差的天數,不致造成月份和季節的嚴重脫節,調節的方法是在有的年份安排13個月,有兩個一樣的月份,稱為“置閏”。“置閏”的規則依據二十四節氣來定。
由于我國歷法中有“置閏”這樣的巧妙安排,每年元宵節對應的公歷日期,總是要么提前11天左右,要么推后19天左右。
這也造成,有的年份公歷2月過元宵節,比如2016年、2025年,有的年份公歷3月過元宵節,比如2018年、2037年。
從天文年歷發現,就21世紀這100年而言,最早的元宵節是公歷2月4日,如2061年;最晚的元宵節是公歷3月5日,如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