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種潛在風險病毒在野生動物中發現。2月16日,以南京農業大學粟碩教授、中山大學施莽教授等為論文共同通訊作者,南農大博士研究生何婉婷、南農大碩士研究生趙晉等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的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國際頂尖學術刊物《細胞》。該研究極大拓展了對多種野生動物攜帶病毒多樣性的認識,為人類和家畜疫病預警和防控提供了重要科學依據。這是南農大首次以第一通訊作者單位在《細胞》上發表論文。
相關統計顯示,70%以上的人類傳染病病原來自動物,研究與人類或者家畜可能密切接觸的野生動物病毒攜帶情況與多樣性,對新發傳染病的防控至關重要。該論文針對1941只哺乳動物樣本展開了系統的病毒轉錄組研究,發現13個病毒科中的102種病毒可以感染哺乳動物,其中海貍鼠輪狀病毒、穿山甲瘟病毒、竹鼠札幌病毒、嚙齒動物肝炎病毒等65種病毒首次發現存在于哺乳動物中。
“我們將會對新發現的病毒展開更深入的生物學分析,鑒定它們是否具備跨宿主傳播至人和家畜的風險。”粟碩介紹,并不是所有的病毒都具有跨物種傳播和對哺乳動物致病的潛質。研究成果還進一步篩選出了21種對人類和家畜具有潛在高傳播風險的病毒以及多種高豐度的輪狀病毒,提示公眾冠狀病毒以及輪狀病毒存在跨物種傳播和公共衛生風險。
“盡管野生動物不一定是這些高風險病毒的存儲宿主,但可能會作為中間宿主通過跨物種傳播,把病原體傳播給人類和家畜。”粟碩表示,一些看似健康的動物身上也可以攜帶致病性病毒,并在不同物種之間持續傳播。“我們的研究成果再次凸顯了交易、食用以及密切接觸野生動物的風險,揭示野生動物作為疾病出現的潛在驅動因素的重要性。同時,也為新發傳染病防控關口前移等重大疫病防控政策制定提供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