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是一年中的第5個節氣,在冬至后的第108天,仲春與暮春相交之時。古人認為此時萬物欣欣向榮,天氣清澈,景物明晰,所以叫清明。
桃花初綻,楊柳泛青,萬物吐故納新;就中醫養生而言,清明也是非常重要的節氣。
清明正是春耕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后,種瓜點豆”說。
清明為何祭掃
清明是從何時開始從節氣演變為一個祭祀節日?
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為躲避禍亂而流亡他國長達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終追隨左右、不離不棄;甚至“割股啖君”。重耳勵精圖治,成為一代名君“晉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利祿,與母親歸隱綿山,晉文公為了迫其出山相見而下令放火燒山,介子推堅決不出山、最終被火焚而死。晉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將其葬于綿山,修祠立廟,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難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這就是“寒食節”的由來。
按照中國傳統歷法,寒食節與二十四節氣中的清明只相差一兩天,人們便經常把二者合一,清明便由農事節氣演變為一個敬天法祖、慎終追遠的紀念日。清明期間,回鄉祭祖,追憶先賢的民俗,成為承載中華文化的重要傳統節日。
清明傳統風俗
清明是春天的節日,是親近自然、品味春天、激發生命活力的時節。除了祭掃,清明還有這些傳統風俗。
放風箏
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里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像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蕩秋千
這是我國古代清明節習俗。秋千,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為了避忌諱,改為秋千。古時的秋千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拴上彩帶做成。后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秋千。
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起源于宋代,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游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
踏青
又叫春游。古時叫探春、尋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綜合央視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