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對奧密克戎變異毒株,“抗原篩查+核酸檢測”模式或將成為社會面清零的“新打法”。
今年3月,我國明確了“在核酸檢測基礎上,增加抗原檢測作為補充”的政策。在上海和吉林等疫情嚴峻地區,抗原檢測已成為發現早期感染者或潛在病例的重要篩查手段。
不到一個月時間里,我國抗原檢測的使用范圍逐漸擴大。未來這一篩查手段是否有可能在更多省市和更多場景里大規模推廣?
抗原檢測可以用在哪里?
迎戰奧密克戎變異毒株,檢測方法須動態調整。
3月11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綜合組制定《新冠病毒抗原檢測應用方案(試行)》,明確提出在核酸檢測基礎上,增加抗原檢測作為補充。
率先把抗原檢測用于大面積篩查的是吉林省與上海市。4月3日,上海開展了一次全市抗原檢測。上海為何采取抗原檢測作為篩查輔助手段?
在疫情暴發時,僅憑核酸檢測難以滿足全面篩查的需求。南方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趙衛表示,在一些大城市,如果要實現面向全員的核酸檢測,至少需要兩天時間。要確保人群中所有的感染者都被發現,有時候還需要進行多輪檢測,檢測壓力大,此時抗原檢測是一種很好的補充。
新冠抗原檢測的應用場景不止于此。
近日,上海宣布,4月2日零時起,離滬人員除須持有48小時內核酸檢測陰性證明外,還須提供24小時內抗原檢測陰性證明。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市八醫院感染科首席專家蔡衛平表示,在沒有大規模核酸檢測時,市民出行要先到核酸檢測點采樣,核酸檢測結果出來一般需要4—6小時,時間非常緊張。這種情況下抗原檢測陰性結果更像是“自證清白”,大大減少了出行的不便。
靈敏性低掣肘抗原檢測推廣
與核酸檢測相比,抗原檢測靈敏性較低,容易出現漏檢誤檢的狀況,這一“瑕疵”是抗原檢測在推廣中面臨的一大“硬傷”。
趙衛曾在接受央視采訪時說,目前我國批準的抗原檢測試劑盒,敏感性在85%—99%之間,特異性也在95%—99%之間,“但是還都沒有達到100%”。
廣州一家三甲醫院的檢驗科專家王瑞(化名)告訴南方日報記者,相關部門正在開展大樣本的臨床實驗,驗證國內不同廠家的新冠抗原檢測產品的性能,“在抗原檢測性能暫時沒有權威說法的時候,各地的態度會比較保守”。
“討論是否要大規模推廣抗原自檢還為時過早。”廣州市第十二人民醫院檢驗科主任伍紹國表示,一方面,在居民自我檢測過程中,采樣流程是否規范,采樣拭子是否足夠深入,停留時間是否足夠長,都會影響檢測結果;另一方面,低風險地區人群進行抗原檢測存在較多假陽性,也會造成不必要的恐慌。
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院長、傳染病學專家盧洪洲教授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盡管抗原檢測試劑應用了一些新技術后靈敏度大大提高,但仍然顯著低于核酸檢測,通常只能檢出強陽性樣本,因此必然存在漏檢的情況。
他認為,在我國現行的防疫政策下,還不適合以抗原自測結果作為就醫、出行和進入公共場所的依據。
抗原檢測結果與健康碼同步還有多遠?
3月22日,廣州部分連鎖藥店正式上架新冠抗原自測產品。不少市民都對抗原檢測存在好奇,但由于檢測結果不能在健康碼上展示,更無法作為出入場所的某種“通行證”,所以暫時沒有購買需求。
各地正在不斷完善抗原檢測的配套工作。首先是打通抗原檢測與健康碼等數據平臺之間的通路。
3月31日,上海明確,居民可以在“疫測達”小程序上傳抗原檢測結果并在“隨申碼”上查詢。此前,吉林省在“吉事辦”上線“新冠抗原自測上報”功能,可自行上報結果。
在廣東,據媒體報道,抗原檢測結果可上傳至廣州羊城通有限公司研發的“穗康生活”小程序。但目前,粵康碼和穗康碼尚未上線“新冠抗原自測上報”功能。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信息科主任楊廣黔說,如果是在醫院做抗原檢測,可以利用原來上傳核酸檢測結果的接口,將結果上傳至廣東省新冠病毒核酸檢測信息系統,再對接穗康碼和粵康碼平臺。但“對于抗原自測,這一套流程就走不通了”。
因此,建立抗原自檢管理平臺勢在必行。但楊廣黔認為,“自測結果究竟上傳到哪個平臺,需要上傳哪些信息,誰有采集數據的權限,都需要進一步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