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夏以來,本市頻繁遭遇強降雨天氣,短時集中降水量增大。為加快推進本市城市內澇治理,增強城市防洪排澇能力,強化城市水安全保障,市政府近日印發了《天津市實施城市內澇系統化治理工作方案》。
■治理目標
到2025年,“津城”核心區大雨雨停后主干路網不積水,暴雨雨停后兩小時積水全部排干,新建區域不再出現“城市看海”現象。
■城市防洪標準
城市防洪圈以內區域依靠城市防洪圈抵御洪水,同時結合外圍河道、分洪道、蓄滯洪區等充分行洪、蓄滯洪水,規劃防洪標準200年一遇;外圍五區城區規劃防洪標準50年一遇。
■內澇防治重現期標準
“津城”“濱城”核心區內澇防治標準達到50年一遇,“濱城”其他區域的城區及外圍五區的城區內澇防治標準達到20年一遇。
區域流域治理
對于流域具有重要蓄滯功能的水體及自然低洼地,進行生態保護性開發利用,并結合流域產匯流分析,合理確定蓄滯規模,治理河道長度37公里,建設濕地輻射范圍25平方公里,充分發揮其徑流調節作用。統籌區域防洪防潮相關要求,結合本市防洪標準、設計水位和堤防等級,治理行泄通道139.21公里,治理蓄滯洪區263.3平方公里,改善因海潮頂托等原因導致的內澇。
城市層面治理
實施排澇通道建設,新建一級河道河口泵站1座,增加排水能力60立方米/秒;新建二級河道河口泵站11座,增加排水能力269立方米/秒;清淤二級河道15條,共88.3公里,滿足城市排澇要求,新增、拓寬排水出路。
合理調整場地或道路豎向,改造積水地道11座,改造津河長江道橋1座,構建有利于城市排水的豎向格局。
針對區域性內澇、低洼積水和排水通道不足等問題突出的排水分區,按照“先地表、次淺層、再深層”的順序及“綠灰結合”原則,合理布置雨水削峰調蓄設施及其進出通道,建設調蓄池11座,規模29.5萬噸;建設雨澇雙層河道1條,共1.8公里,為城市排水防澇預留必要的調蓄容量。
設施層面治理
科學評估老城區排水能力,識別瓶頸管段,新建排水泵站73座,增加排水能力1256立方米/秒;新建排水管道440公里,清淤大型管道300公里,新建綜合污泥處理處置廠1座,因地制宜提出改造方案,解決收水設施與排水能力不匹配、雨水箅子缺失、布局不合理和排水出路不暢等問題;在排水管渠普查和檢測的基礎上,制定混錯接雨污水管網改造方案以及破損和功能失效的排水防澇設施改造方案,修復老舊管道81公里,改建老舊泵站76座,改造混接點2015個。
落實海綿城市建設理念,開展老舊小區內澇積水治理、雨污分流和管網混錯接改造,因地制宜建設屋頂綠化、植草溝、旱溪、干濕塘等設施,控制源頭雨水徑流,完成10片小區海綿城市改造工程,實現相應雨水徑流控制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