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日報大武漢客戶端7月2日訊(記者劉晨瑋)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志愿者的身影。在武漢的大街小巷,志愿紅已成為城市文明底色,參與志愿服務已蔚然成風。記者從武漢市民政局了解到,今年,由市文明辦、市民政局聯合主辦的全市第六屆優秀志愿服務項目推選及展示活動啟動,經過專家評審、綜合測評,最終選出10個“十佳志愿服務項目”和10個“十優志愿服務項目”。
居民參與“頭腦風暴”,雜草地成了共享花園
華錦社區“老紅帽志愿服務隊”成立于2017年,主要是由社區退休黨員、流動黨員居民骨干組成,他們主動參與文明勸導、規范停車、環境清潔等志愿服務,成為建設美好社區的一股力量。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今年,“老紅帽”們在社區巡查中發現了步行街廣場旁一處衛生死角,這處影響社區形象的角落亟須被改造。志愿服務隊多次邀請社區居民、園林部門、城管部門和專業人士召開共同締造建設美好家園議事會,通過“線上+線下”方式廣泛征求意見,經過“頭腦風暴”,居民紛紛提建議,最終大家商議決定打造“共享花園”。
有居民將自家種植的羅漢松、三角梅等搬來供大家欣賞,還有居民將創作的字畫屏風搬到了共享花園。志愿隊隊員帶著社區的小朋友們在共享花園里種花,用裝飾物去裝飾微景觀,并讓孩子們各自認領“小小樹苗”,擺上銘牌。
改造完成后,“老紅帽”志愿隊隊員主動當起園長,幫助進行維護,大家制定志愿者招募公約、共享花園認養細則及值班表,滿足居民們的認領需求。
通過開展下沉黨員眾籌、志愿者護綠、青少年認領、社區園藝師成果展示等系列活動,扮靚了家門口的“共享花園”,激發出居民主動參與社區創建的積極性。
院士帶著專家組“開講”,助力鄉村振興
為了大力開展農業科普創新,以科技助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市科協、市農業農村局、市農科院謀劃共建了全國首個“院士農業科普工作室”。
微生物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鄧子新領銜工作室,組織專家學者,以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走進學校、機關、社區、企業及農村,將農業科學技術知識送到學生、市民、農民身邊。
為了提升科普活動的貼近性,專家們針對不同群體進行科普,做到讓人聽得懂、記得住、用得好。
記者看到,當走進社區開展活動時,主題包括了如何食用豆類來補充營養物質、購買安全健康農產品要如何觀察識別包裝標識、家常購菜有哪些注意事項,做到真正提升全民科學素質。
除此之外,武漢兒童醫院陽光音樂臺、黃陂區“陂小幫”幫您辦“政”事、“攜手童行 筑夢未來”——武漢市關愛散居孤兒、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鋼鐵俠”絲路國際學生等志愿服務項目均獲獎。
記者梳理發現,獲獎志愿服務項目涵蓋了環境保護類、民生服務類、社區治理類、文明宣傳類等多方面,一批兼具成長價值與社會價值的優秀項目脫穎而出。
市民政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通過六屆武漢市優秀志愿服務項目推選活動,成功培育了一批具有社會影響力的公益項目,引導各類志愿服務融入文明創建、基層治理及群眾生活,帶動更多人積極參與到推進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的行動中來。
“十佳”“十優”志愿服務項目名單
【編輯:張靖】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大武漢”客戶端,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歡迎提供新聞線索,一經采納即付報酬。24小時報料熱線:027-59222222。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kin0207@126.com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