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將傳統‘火不思’進行了改良,已改進了音準、音色、彈奏舒適度等9項彈奏缺陷,在外觀及周邊配套設施等方面也進行了創新優化,目前已經完成研發,基礎樣品也試驗成功。”內蒙古自治區音樂人阿西達對改良后的“火布斯”,愛不釋手。
阿西達是內蒙古著名的音樂制作人,他向記者講述了改良這個樂器的初衷:“我自己從事蒙古族音樂制作已經有20幾年了。當看到我們蒙古族的彈撥樂器因為種種問題無法與蒙古族音樂一同登上國際舞臺時,非常遺憾,作為蒙古族的音樂人,我覺得我有能力更有責任去完善它。”
圖為內蒙古民族藝術劇院民樂團中的火不思演奏者?!鯆I娜 攝
據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資料顯示,火不思,又稱虎撥思、好必斯等,屬蒙古族彈撥樂器,主要流行于內蒙古、河北和甘肅等地?;鸩凰贾捌湫沃?,始見于元代史籍?;鸩凰佳葑嘣谠S糜趯m廷盛大宴會或王室內的盛會。
“隨著歷史更替,這一古老的蒙古族樂器在清代之后逐漸失傳,到上世紀70年代,在音樂家拉蘇榮、高·青格勒圖等人的努力下,恢復了新型火不思,這一古老的民族樂器得以重生。”阿西達介紹道。
記者了解到,自新型火不思誕生之日起,便在內蒙古民族藝術劇院民樂團中穩坐蒙古族第一彈撥樂器的“交椅”,直至今日。
現任內蒙古民族藝術劇院民樂團團長的葉爾達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火不思在民樂團中擔綱主要的彈撥聲部,是凝聚了北方游牧文化的重要彈撥樂器。
談及火不思的傳承和發展,葉爾達坦言:“目前使用的火不思,由于是金屬質地的弦和琴品,在摩擦后會產生雜音,演奏中的音準和音色也有待提高,這些缺陷使這個蒙古族的傳統樂器‘個性’不突出?,F在改良后的‘火布斯’若能解決這一問題,相信它能走出內蒙古,走向中國,更能走向世界。”
圖為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火不思代表性傳承人烏日娜?!鯆I娜 攝
師從火不思演奏家高·青格勒圖的烏日娜在2014年被評為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火不思代表性傳承人,盡管從十幾歲就開始學琴,但是直到現在,每天練完琴后烏日娜仍覺得按壓琴弦手指很疼痛。
“隨著現代樂器的發展,高·青格勒圖老師設計的火不思暴露出一些缺陷,比如沒有專門屬于火不思的琴弦、音準的呈現和音調的轉換等?,F在有我們蒙古族的音樂人愿意投身改良這一樂器,非常欣慰。”烏日娜說道。
烏日娜近年來始終致力于火不思的教學,她希望能有更多的音樂愛好者學習這個蒙古族傳統樂器。她告訴記者,阿西達改良后的“火布斯”她已經演奏過,“非常震撼,也很感動,這是我們民族的瑰寶,改良后的‘火布斯’解決了現有的很多問題,我將會一直傳承下去給下一代。”
“隨著大眾對音樂欣賞水平的提高,民族樂器只有更專業化才能服務于更多的音樂類型,我相信未來“火布斯”不僅屬于蒙古族音樂,它能夠加入世界上任何一種音樂風格,創造更多的可能。”阿西達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