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不僅要在學科建設、教學方式等方面不斷完善,還要為年輕人提供充分深入歷史、深入生活的機會。這會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傳承意識和創新意識
創作一定要到生活中去、到人民群眾中去,真正和老百姓交心交朋友,這樣創作出來的作品才有生命力
中國現代聲樂融合了美聲唱法等其他文化的歌唱經驗,但這種融合始終以民族聲樂傳統為基礎。民族聲樂不能丟掉“本”和“源”,應繼續在此基礎上借鑒、吸收、整合、創新,與其他唱法取長補短,共同發展
“因地制宜”,對美聲唱法進行積極轉化
記者:您既表演西方經典歌劇,又創作民族歌劇,經常在世界各地巡回演出。您如何用歌聲演繹不同文化背景下不同風格、不同類型的作品?
廖昌永:聲樂是和社會文化生活聯系很直接、很緊密的音樂類型。由于不同地域的語言、生產生活和情感表現方式不同,其聲樂藝術也各有特點。
“美聲”一詞源自意大利語,其本意是美好的歌唱,這也正是聲樂藝術的本質特征。什么是“美好的歌唱”呢?我認為有三點非常重要:聲音是美的、音樂風格表達是準確的、表現層次是豐富變化的。特別是準確表達音樂風格,在歌唱時容易被忽視。我在演唱不同國家的音樂作品前,會進行“大數據”分析。比如,演歌劇會先看歌劇原著,了解創作背景和人物情節;唱民歌時,會提前搜集大量的當地民歌,明確音樂風格。只有真正理解作品,找準聲音色彩,在聲樂的跨文化交流中才不會出現偏差。
我在國外參賽或演出時,外國人很吃驚:一個中國歌唱家怎么能夠熟練駕馭這么多種不同的語言?其實,在我的學生時代,老師周小燕先生就非常注重我們的歌詞朗誦訓練和語言學習。在演唱時,我會盡最大努力,用準確、標準的語調朗誦歌詞,同時理解語音語調的內在關系,以及歌詞表達的思想感情。
無論演唱哪個國家的音樂作品,都要“因地制宜”,不能簡單地套用固有的美聲唱法,而要對其進行積極的轉化。用美聲唱法演唱中文歌曲或民族歌劇時,同樣要注意漢語語調本身的細微變化,以及這種變化和曲調的關系,深刻體會韻律之美,使演唱成為一種自然的吟詠。
記者:近些年,相對小眾的歌劇、古典音樂等通過綜藝節目頻頻“破圈”,廣受關注,您也曾深度參與音樂類綜藝節目。您認為這些探索帶來哪些轉化創新的經驗?
廖昌永:巧妙轉化不同的文藝類型、科技和文藝深度融合,以及用大眾喜聞樂見的形式進行傳播,是這些節目共同的創新經驗?!督浀湓伭鱾鳌穼⒅袊浀湓娫~文化轉化為優美動聽的流行歌曲,舞臺表現樣式也因為使用科技手段出新出彩,釋放出中國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和蓬勃生命力?!堵暼肴诵摹吩诒WC作品質量和藝術品位基礎上,借助科技手段讓舞臺煥然一新,節目播出后一下子“火”了,很多青年演唱者成了明星,就連上海音樂學院當年的報考人數都大幅增加。
成功的音樂類綜藝節目首先要在專業上經得住業內推敲;其次,節目在賽制制定和舞臺呈現上不斷出新,激發觀眾觀看興趣;年輕演唱者的青春活力,進一步打破人們對歌劇、古典音樂、美聲唱法“高冷”的印象,拉近音樂和觀眾的距離。
事實證明,專業性與創新性兼具的優質綜藝節目可以推動高雅音樂的普及。前不久,歌劇《唐璜》在上海演出時幾乎場場爆滿,而且大部分觀眾都是青年人,這在以前是很難見到的。
通過深入生活培養年輕人的傳承創新意識
記者:作為上海音樂學院院長,您認為應該如何進行人才培養,引導學生在音樂領域實現傳承和創新?
廖昌永:學校是教書育人的地方。我們不僅要在學科建設、教學方式等方面不斷完善,還要為年輕人提供充分深入歷史、深入生活的機會。這會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傳承意識和創新意識。
比如去年,我們學校組織創排新版《長征組歌》,就有很多收獲。許多參加長征的紅軍戰士和現在大學生的年齡差不多。學生們通過演出了解紅軍長征的歷史,這首先是一次生動的黨史教育?!堕L征組歌》本身的創作過程也富有啟示。作曲家以不同地域的音樂風格串聯起長征的行軍路線,紅軍走到哪里,歌聲中就融入那里的民歌和地方戲曲元素,音樂表現力豐富?!堕L征組歌》詞作者肖華將軍是長征親歷者,他寫出的歌詞是從內心流淌出來的,感情自然真摯動人。創作一定要到生活中去、到人民群眾中去,真正和老百姓交心交朋友,這樣創作出來的作品才有生命力。創排新版《長征組歌》,也是在學習前輩的這種創作精神和創作方法。
當前,院校專業劃分非常細,專業與專業之間缺少充分的交流,不利于年輕人的成長成才。我們通過這樣一次創排,集結了管弦樂系、民樂系、聲樂系、音樂劇系、數字媒體學院的多個學科專業,老師與學生一起排練,大家在這個過程中教學相長,彼此激發創意。
取長補短,不丟本源,把中國故事唱給世界
記者:中國民族聲樂經過一個多世紀的發展逐漸成熟,涌現出許多深受觀眾喜愛的藝術家。面向未來,中國民族聲樂如何發展得更好?
廖昌永:藝術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我們在欣賞某一作品時,其實也是在尋找它的獨特性。中國現代聲樂融合了美聲唱法等其他文化的歌唱經驗,但這種融合始終以民族聲樂傳統為基礎。民族聲樂不能丟掉“本”和“源”,應繼續在此基礎上借鑒、吸收、整合、創新,與其他唱法取長補短,共同發展。
要更好地發展民族聲樂,專業音樂教育也要善于汲取既有的寶貴經驗。今天的音樂學院學生,往往一進校門就分成美聲專業和民聲專業。在專業音樂院校成立之初,學聲樂的學生往往經過一段時間學習之后,才根據嗓音條件和個人興趣,進一步選擇深入的領域。這樣,學生們既用美聲方法練過聲,又到田間地頭采過風,還得到學校專門請來的民間藝人的輔導。我的老師周小燕先生以教美聲出名,但她也教民族聲樂的學生。她的“洋唱法”沒有把民族唱法的學生教成“洋嗓子”,而是保留了濃厚的民族韻味。這些教育經驗都需要我們好好傳承。
記者:藝術沒有國界,尤其音樂擁有溝通心靈的強大力量。今天,中外文化交流的廣度和深度正在不斷拓展。如何讓更多觀眾有機會欣賞到中國音樂的豐富多彩,如何以音樂為載體,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
廖昌永:有一次,我到國外參加國際聲樂比賽,必唱曲目里沒有中國歌曲,這件事對我觸動很大。這些年,我一直在做中國藝術歌曲的挖掘、整理和推廣工作。2020年是中國藝術歌曲誕生一百周年,我們出版了《中國藝術歌曲百年曲集》(三卷九冊),既可以作為大學教材,又可以用于中小學音樂教育。此外,為了和國際接軌,每一卷曲集都有中音、高音、低音三個調。
中國音樂文化歷史悠久,積累了大量的經典音樂作品,但這些作品往往“養在深閨人未識”。一方面,許多作品散落各地,有待我們進行系統的收集整理;一方面,我們正在積極探索和世界接軌的路徑。兩年前,我在瑞士日內瓦舉辦了一場特別的音樂會:每首歌曲都對應著一幅畫、一幅書法作品,我們在音樂會現場同時做了一個畫展。舞臺上也有兩個光區:一個光區是我和一架鋼琴,一個光區聚焦一桌二椅及中國瓷器和書畫作品。演出開始前,人們可以先去看畫展,聽畫家講解中國畫和西方繪畫的區別,體會中國傳統書畫的濃淡干濕和墨分五色,感受中國傳統審美的節奏和韻律。這種演出形式很受外國觀眾歡迎。演出時正值寒冷的冬季,但觀眾們久久不愿離去,這就是藝術的力量。
全球很古老的音樂出版社的社長現場聽了我們的音樂會,深感震撼,決定出版這場音樂會的曲目。這是一部中德雙語的藝術歌曲曲譜,用國際音標標注了中文發音,幫助外國人用中文發音演唱中國歌曲。書中還配有二維碼,讀者可以通過掃碼聆聽標準的朗誦版。
如今,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越來越多的外國朋友對中國文化產生濃厚興趣。中國國際聲樂比賽和中國藝術歌曲國際聲樂比賽,都要求參賽選手至少演唱一首中國藝術歌曲。藝術歌曲對歌詞文學性要求極高,參賽者需要做大量功課,才能唱出歌里的韻味和藝術性。通過這個環節的設置,我們為外國朋友深入了解中國文化推開了一扇窗。伴隨中外藝術交流越來越密切,我們與國外合作時,也希望能共同開發中國歌曲,讓外國友人用中文唱中國歌、唱中國歌劇。
用音樂表現當下中國,展現中國人的精神面貌,講好中國故事,對文藝工作者來說責無旁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