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期12天的第十五屆福建省戲劇水仙花獎決賽29日在福州繼續舉行。在本屆“水仙花”決賽的第五個比賽日,閩江師范高等??茖W校藝術系閩劇專業及莆田藝術學校莆仙戲專業的師生亮相比賽現場。
來自福建省直戲劇院團、各設區市藝術院團、藝校、民營職業劇團等42家單位的300多名選手齊聚榕城,角逐福建省戲劇賽事個人表演的最高獎。
本次決賽由福建省文聯、省文旅廳主辦,省劇協承辦,比賽分作20臺專場評選。從3月24日至4月3日,比賽陸續在芳華劇院、鳳凰劇院、福州閩劇院中亭街劇場、閩江師專、人藝小劇場、省閩劇藝術中心等地舉行。
伴隨著不絕于耳的鑼鼓絲竹弦樂聲,這群閩劇和莆仙戲的后起之秀們,在傳承和創造的舞臺上揮灑青春風流;師生同臺競技演繹別樣精彩。甩袖、云手、臺步、正冠、起唱、開打、道白……身、眼、手、法、步,選手們一系列程式化表演,讓閩劇《水牢摸印》《紅裙記·會子》《王蓮蓮·懺悔》《贈塔》,莆仙戲《白兔記》《訪友》《百花亭》《撲燈蛾》等經典傳統折子戲煥發出別樣光彩,給現場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
戲曲強調活態傳承,在生命的相互對接中實現劇種的延續。因此,戲曲表演專業人才的培養十分重要。近一個世紀以來,戲曲表演人才培養模式經歷了從科班制到現代學校藝術教育制度的轉變,但戲曲特殊的藝術特性使“口傳身受”“師傅帶徒弟”等傳統科班教學模式仍在戲曲教育中發揮重要作用。
福建素有“戲劇大省”的美譽,歷來重視對戲曲表演人才的培養。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新時期以來,福建的戲曲教育在探索中取得可喜成就,辦學教學模式呈多樣化發展,不同歷史階段展現出具有特定時代特征的教育模式與訓練方法。
1950年春至1952年夏,福建省文聯、福建省戲劇家協會先后創辦六期戲曲研究班,分設于福州、泉州等地,集中閩劇、莆仙戲、梨園戲、高甲戲、薌劇等劇種的演員共2400多人,進行1個月到3個月的短期輪訓,為福建戲曲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1956年至1957年間,閩劇、梨園戲、高甲戲、莆仙戲等戲曲行業根據劇種特色與當地政府合作,舉辦福州市閩劇藝術訓練班、仙游縣莆仙戲演員訓練班、福建省閩南戲實驗劇團演員訓練班、晉江專區高甲戲演員訓練班、廈門市戲曲演員訓練班,為福建專業戲曲學校的創辦積累了寶貴經驗。
近年來,福建文化主管部門進一步探索多種戲曲人才培養模式,形成了藝術院校與戲曲院團通力合作、拔尖人才培養與整體實力提升并重、兼具開放性與延續性的人才培養戰略。
除了繼續辦好藝術學校戲曲班,福建省內多家院團根據所在劇種實際情況,先后與中國戲曲學院、浙江藝術職業學院、嵊州越劇藝術學校及省內各市藝術學校等密切合作,逐步構建起“二元制”現代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新模式,為當今福建劇壇培養出了一批中流砥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