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時間,“象”成為了新聞中的熱搜詞。先是來自云南西雙版納的一群大象一路向北,走了一年多,已經走到昆明了;然后就是三星堆上新,出土了大量的象牙。
實際上,象是中國古代深受人們喜愛的動物,大家小時候應該讀過很多關于大象的故事,其中接觸最早的恐怕就是小學課本里的《曹沖稱象》。那么問題來了,曹沖稱的象是哪里來的?
曹沖稱的象是孫權送的
小學課本里曹沖稱象的故事,來自《三國志·魏書·武文世王公傳》:“鄧哀王沖字倉舒。少聰察岐嶷,生五六歲,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時孫權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訪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沖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稱物以載之,則??芍?。’太祖大悅,即施行焉。”
這段史書記載清楚明了地說明了曹沖當時稱象的情境,特別是提及了那頭被稱重的大象是孫權送的。事實上,孫權確實非常喜歡將大象作為禮物送人,而當時的長江流域也的確有大象生活。
相同的故事在唐代文學家歐陽詢等人編纂的類書《藝文類聚》中也提到過:“江表傳曰,孫權遣使詣獻馴象二頭,魏太祖欲知其斤重,咸莫能出其理,鄧王沖尚幼,乃曰,置象大舡上,刻其所至,秤物以載之,??芍?,太祖大悅。”
另外,魏文帝曹丕還找孫權要過象牙。在裴松之注釋的《三國志》里,曾提到:“江表傳曰:是歲魏文帝遣使求雀頭香、大貝、明珠、象牙、犀角、玳瑁、孔雀、翡翠、斗鴨、長鳴雞。”
而《藝文類聚》中還提到孫權給劉禪送過大象:“蜀將諸葛亮,討賊還成都,孫權遣勞問之,送馴象二頭與劉禪。”
雖然孫權當時的大象據推測是來自交州,也就是現今廣西以及越南中北部地區,但在三國時期,長江中下游一帶仍舊有大象分布,甚至到了五代后唐時,浙江衢州還有捕象的記載。
古代“戰象”保衛家園
在故宮博物院中,有鏨胎琺瑯太平有象的器物,象卷鼻垂尾,四腿直立,背托寶瓶,寓意“太平有象”,下置束腰長方座。象通體以月白色琺瑯為地,上飾勾云紋,鞍墊飾云龍紋,寶瓶飾流蘇纏枝蓮花紋。象形體碩大,胎體厚重,氣派非凡。
太平有象,因其吉祥的寓意,成為了中國人自古以來鐘愛的吉祥紋樣,一般都是一頭大象馱著一個寶瓶的形象,瓶中還插有花卉作裝飾。
實際上,這種祝愿“天下太平”的動物,在中國古代曾經是“戰象”,在戰場上為保衛家國作出了特殊貢獻。
《呂氏春秋·古樂篇》記載:“商人服象,為虐于東夷”,說明商紂王時期商軍在征伐東夷的戰役中大規模使用了戰象,并發揮了巨大作用。在商朝征討古羌人的戰役中也曾有使用戰象的記載。
《左傳·定公四年》:“針尹固與王同舟,王使執燧象以奔吳師。”杜預注:“燒火燧系象尾,使赴吳師,驚卻之。”這些記述講的就是在春秋戰國時期,楚軍在江陵(今湖北荊州市)作戰,將火把系在了象尾巴上以沖擊吳軍。唐代詩人孔紹安在《結客少年場行》中也還原了這一場景:“吳師驚燧象,燕將警奔牛。”
在南北朝北周時期,還是在江陵地區,后梁用兩頭大象身披鐵甲,背負樓車,系上利刃,沖擊北周軍隊。北周·庾信《周柱國大將軍紇干弘神道碑》記述:“靈龍更起,燧象還燃。”
隋朝開國皇帝楊堅在西魏為將領時,參加討伐西梁。梁軍將利刃綁在象鼻上作戰,楊堅射箭使敵人的兩頭象發狂向回奔,最終西魏軍取得勝利。
不過,總體來說,古代中國使用大象作戰的還是少數。
象字的演變令人稱奇
與“太平有象”相對的,是古籍中的另一個詞——“太平無象”。
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就有“太平無象”一詞,意思是天下太平但無象征。
象字,是一個象形字,本意就是“大象”,那么它是如何從“太平有象”演變成“太平無象”的呢?
如果你看過“象”字的甲骨文就知道,“象”字就像是在甲骨上畫了一頭可愛的大象:長長的鼻子、碩大的頭部、巨大的身體。“長鼻子”是象的最大特征,看到這個“長鼻子”就能立刻明白這個字是在表意。
而“象”字的引申義出現很早,在《易·系辭上》:“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就出現了這個字,在現代漢語依然有“天象”“星象”“萬象更新”等詞。
但為何“象”字有從大象到天象到象征的發展,可能與“想象”有關?!俄n非子·解老》中曾經提到:“人希見生象也,而得死象之骨,案其圖以想其生也。故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謂之象也。”南唐徐鍇《說文解字系傳》“像”字下云:“韓子曰:象南方之大獸,中國人不識,但見其畫,故言圖寫似之為象。”
原來,“想象”是真的想著一頭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