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汕頭一些民營美術館里的小觀眾驟然增多,而家長的目的幾乎一致:讓孩子親近藝術、感受藝術之美。
在許多人的印象中,美術館一般是公辦性質,而民營私人美術館甚少聽說。近年來,民營美術館逐漸興起,并形成一種獨特的社會文化現象。無論是公辦,還是民營,美術館都具有公共文化服務與教育的功能,從不同程度反映出當地地域文化底蘊、公眾文化品位、對外文化交流水平等。
記者發現,散落汕頭大街小巷的“潮味”民營美術館,正以個性化的特色展覽與服務,為汕頭的文化繁榮與藝術品質提升貢獻自己的力量。它們不僅承載著創辦人的人文夢想,更承載著這座城市文化發展活力。
藝術人生扎根潮汕故土
“藝術總是時代精神的形象表征,無不打著深深的時代烙印。若想溯源汕頭的美術教育史,則得從民國初期說起。”年近八旬的著名畫家、中國國家畫院研究員、汕頭畫院名譽院長陳政明說。對于中國近現代美術發展史,他再熟悉不過。
據陳政明介紹,1912年,上海出現了一所令人矚目的學校——上海圖畫美術院(后來改名為上海美術??茖W校,簡稱上海美專),掀開了中國現代藝術教育史的嶄新一頁。這所學校以“發展東方固有藝術、研究西方藝術”的蘊奧為宗旨,設有美學理論、藝術概論、西洋美術史、藝術思潮論、藝用解剖學、透視學、構圖學、色彩學、寫生素描等必修課和專業課,主張各種學派兼容并蓄和藝術風格的多樣化。
“當年的上海美專是書畫藝術的殿堂級學府,潮汕地區許多有藝術追求的青年紛紛北上,到上海美專求學。當時這所學校的教務長謝海燕也來自潮汕,是揭陽人。”陳政明說,上海美專在堅持辦學的數十年間,為國家培育了不少棟梁型的美術人才,潮汕名家如劉昌潮、王蘭若、林受益等人,都是或畢業或曾求學于上海美專。這些人畢業后有的留校任教,有的則返回家鄉任教,將藝術生命扎根在潮汕的故土上,培育出一批批美術人才。
新中國成立后,各類藝術院校紛紛開辦,考上廣州美術學院、中央美術學院等高等藝術院校的潮汕青年越來越多。跟上海美專的畢業生一樣,這些從廣州美術學院、中央美術學院等院校畢業的青年,有的選擇留校任教,有的繼續深造讀研,有的回到家鄉的中學、藝校執教。
“可以說,那時候,全國多地都有潮籍美術人才的身影。這些人成為當時汕頭美術界的中流砥柱,為中國現代美術史增添了新光彩。”陳政明感慨道。
汕頭首家民營美術館起于2010年
改革開放后,社會各領域開放促進了文化藝術交流,帶來美術館專業化發展的機遇。
業內人士認為,改革開放提高了大眾審美認知,使人們對專業美術館產生需求,美術館專業化功能逐步完善,“收藏、展覽、學術研究、教育推廣、社會服務等,成為美術館完成使命的基本要求”。
中國的民營美術館之路,始于20世紀90年代。1991年,新型美術館——炎黃藝術館開館,成為第一家民辦公助性質的大型公益美術館。1997年,第一座以個人名字命名的國家級美術館——何香凝美術館開館,由國務院僑務辦公室委托華僑城集團代管。這兩個美術館,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美術館管理體制改革的初探。
對于汕頭來說,這種“初探”,得從2010年說起。這一年,由中國當代著名藝術家蕭暉榮獨資創辦的汕頭藝苑文化廣場正式落成,嶺東美術館、嶺東雕塑院、蕭暉榮藝術館等多個非營利性藝術機構也同時在該廣場內成立。其中,嶺東美術館是粵東地區唯一一所具規模的民營省級美術館;嶺東雕塑院是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雕塑院屬下的南方創作基地。
嶺東美術館負責人蕭培揚介紹,10余年來,嶺東美術館以傳承中國傳統優秀文化及僑文化為宗旨,以藝術展覽、文化交流為載體,引進國內外知名藝術家、文化機構來汕展覽及交流。同時,積極配合汕頭市各文化藝術單位成功舉辦了100多場高水平的公益性展覽及文化交流活動。
據了解,近期,“汕港同心繁花似錦——蕭暉榮教授藝術展”正在嶺東美術館展出,作品共100件(套),包括中國畫、古今各體書法、文人雕塑。館內還同時展出有其他名家書畫作品,從水墨到水彩,從寫實到寫意,從小品到大作,從紙面到裝置,主題多元,作品豐富。
“嶺東美術館已發展成為汕頭市對外文化藝術宣傳與接待的重要窗口。”蕭培揚認為,美術館不僅是辦展覽的地方,它更承載著公共文化服務與教育的功能,民營美術館本身自主、有活力的特質,也為一座城市的文化發展注入活力。展覽策劃或展覽的學術水準是衡量美術館的一把硬尺標。
為城市美學氛圍作有益補充
盡管國內民營美術館已更迭到第三代,其實走過的路只有30年。在這30年的更迭之路上,民營美術館很“燒錢”,早已成為業內共識。缺少運營資金,成為很多民營美術館發展的掣肘。如何運營維持,完善自身造血機制是民營美術館亟待迫切解決的問題。
那么,汕頭的民營美術館是如何運營的?仍以嶺東美術館為例。據蕭培揚介紹,汕頭藝苑文化廣場不單有美術館,嶺東美術館展廳主要位于二、三樓,三樓以上的樓層則作為辦公場所租借地,也就是相當于寫字樓,而所得的租金一部分用來維持美術館運營。
“水電費、員工工資、辦公經費、設備維修、引進展覽費、出版費等開支,美術館一年的開支算下來要100多萬元??梢哉f,這么多年來,物業租金養活了美術館。”蕭培揚說。
嚴格來說,嶺東美術館屬于民營企業性質的美術館。那么,民營私人性質的美術館又是如何運營的?在汕頭市金平區中山路59號一座不起眼的居民樓,有一家名為隱·美術館的民營私人美術館,位置雖如同其名字一樣隱蔽,平時也有不少美術愛好者到此探館。
走進隱·美術館,繞過一個咖啡吧臺,以《她》為主題的油畫人像展覽映入眼簾——畫像中,不僅有溫婉賢淑模樣的女青年,也有個性張揚、朝氣蓬勃的少女。繼續往館內踱步,眼前則是一個開著暖光的私人畫室,畫室內可見投影儀、畫板、油畫顏料等物件。
“80后”李余是隱·美術館館長,汕頭人,有10多年的繪畫創作經驗。“在汕頭開設一個藝術空間,讓喜歡藝術的人到這里互相交流、碰撞思想”是李余開館的初衷。因此,從去年5月,他自掏腰包開始打造這樣一個文藝空間,經過兩個月的裝修,這個500平方米的空間變身成了一個私人美術館。
“隱·美術館維持日常運營的資金主要來源于咖啡角、藝術沙龍以及繪畫培訓,到此觀展都是免費的。我創辦這個美術館并不是為了賺錢,而是讓喜歡繪畫藝術的人到此觀展,一起交流藝術心得。”在李余看來,一座城市的藝術氛圍如何,與美術館密不可分,民營美術館成為城市美學氛圍的有益補充。
“展覽是一個美術館的靈魂。”李余指著墻上《她》油畫人像展覽說,自去年7月成立以來,隱·美術館除展出油畫作品外,每周日晚上還舉辦“觀影之夜”、藝術沙龍等活動,吸引著這座城市里的文藝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