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男调教跪撅扒开晾臀当众,YIN荡的富豪性奴俱乐部,午夜在线观看免费观看大全,手机在线的A站免费观看

南京城南一小區發現清代武舉石——掇石

2021-11-24 10:49:36
來源:金陵晚報

日前,一位南京城南老居民告訴筆者,他居住的弓箭坊某小區正在進行整治,清理了廢磚亂瓦之后,一塊長方形青石塊從小區的一角落暴露出來,引起許多居民關注。這位老居民認為,這塊石頭與古代科舉考試有關,希望能挖掘出它背后的故事。根據他發來的照片,筆者初步確定,這塊石頭是明清時期武舉考試中測試考生體能的器具——礩石。它有很多種稱呼,如武舉石、武石、制子石等,又因這項考試科目名為掇石,有人也干脆稱它為“掇石”。

武舉考試與掇石

中國武舉制度始于唐代,由武則天于長安二年(702)始創,至宋代得到進一步發展,明清時期(尤其是清代)達到興盛,最終在清末因冷兵器時代結束而廢止。千百年間,武舉制度為國家選拔了大量軍事人才,其中不少人成為名將。

各時期武舉考試內容有所不同,但對考生的力量、體能都有一定要求。唐代有翹關、負重兩項測試,其中翹關就是測試臂力,要求考生手持長木棍一端抬舉若干次。宋代雖重文輕武,降低武科要求,取消了專門的舉重考核,但在弓步射、馬射項目上仍然要求拉力達到一定標準。到了明末,崇禎四年(1631)武舉開刀石科目,掇石便開始成為武舉考試的正式項目。

清代的武舉制度沿襲明代,但規則更加嚴密、規范。武舉考試分童試、鄉試、會試、殿試四級,前三級考試流程基本一致,共有三場,其中第一、第二場為外場,考武技,第三場為內場,考筆試。三場考試采取逐場淘汰制,每場考試合格方可進入下一場。

第一場試馬箭。第二場分為兩部分,先試步箭,合格后再考技勇。技勇就是力量考核,分三項:首先是開弓,弓有八力、十力、十二力三等,限三次拉成滿弓;其次是舞刀,刀有八十斤、一百斤、一百二十斤三等,需前后胸舞花;最后就是掇石。

掇石考試所用石頭便是這種長方形的礩石,左右兩側有可以放進手指的半圓形或者十字形凹孔,有二百斤、二百五十斤和三百斤三個等級,分別稱為三號石、二號石、頭號石??忌殞⑹瘔K提起,離地一尺,上膝或上胸,要求一次性完成。

弓、刀、石三項技勇考核都為三號者不合格,須有一、二項為頭號或二號,方準進入第三場。

第三場為內場,試策論,因習武者文化水平普遍不高,考核也相對簡單很多,有時甚至就要求考生默寫一段《武經》走個過場。

掇石是外場考試的最后一項,考生歷經逐場淘汰,層層闖關才能抵達。掇石全憑實力,毫無取巧可能,可謂成敗在此一舉,是武舉考試中非常重要的一項考核。許多參加武舉考試的習武人家里都有這種練功用的石頭,這就是各地民間至今還能看到的老物件“武舉石”。

在南京,除了中國科舉博物館陳列有幾塊武舉石,逸仙橋附近的龍蟠中路“金陵石鎖園”里也有大小不等的三塊。

那么,弓箭坊的“武舉石”又有什么來歷呢?

揭開武舉石的隱秘身世

這塊石頭靜靜地臥在小區角落的草坪上,并不起眼。經測量,石塊高約69厘米、寬約39厘米、厚約26厘米、外觀基本完好,大小、形制與逸仙橋“金陵石鎖園”里最大的一塊“武舉石”非常接近,也是四面各有一個洞孔,深度剛好可以容手指伸入抓舉。石塊上有刻字,向上一面刻著三個字——“丙子科”!石塊的側面也有兩個字——“江寧”。石頭很重,兩個人合力才能翻動,估計重量要有三百斤,屬于武舉考場上的“頭號石”等級。翻過來,背面還有三個字——“有斐堂”。另一側面,有些坑坑洼洼的痕跡,不知道是否文字或飾紋,無法辨識。雖然三面加起來一共只有八個字,但已可解讀出不少信息——

首先,三面刻字筆跡一致,但書法與刻工水準都不太高,因此判斷這塊石頭不是考場上的公用考試用具,而是屬于民間私人所有,三面文字系一次性刻成。“江寧”,是今南京在清朝的名稱,表示考生籍貫屬于當時的江寧府。“有斐堂”,推測是家族的堂號。將堂號刻在石頭上,說明這是一件為家族帶來榮耀的物件,這位考生顯然取得了功名。

“丙子科”,即丙子年舉行的武科考試。清代的武舉考試,分正科和恩科,正科每三年舉行一次,恩科在皇帝登基或者皇帝、太后大壽之日舉辦。武舉鄉試逢子、午、卯、酉年舉行,會試逢辰、戌、丑、未年舉行,所以這位考生在丙子年參加的是一場鄉試,考中者為武舉人。

清代武科,自順治元年(1644)開始舉辦,至光緒二十七年(1901)廢止,前后歷九帝二百五十六年,其間有四個丙子年,分別為康熙三十五年(1696)、乾隆二十一年(1756)、嘉慶二十一年(1816)、光緒二年(1876)。這位考生是哪一年參加的考試呢?

答案其實已經寫在石上。“江寧”的“寧”字,這里寫作“甯”,這說明刻字年代在清道光之后。為避道光皇帝名諱“旻寧”,道光之后的“寧(寜)”字被改寫作“甯”。前面列舉的清代四個丙子年,只有光緒在道光之后,因此這個考生參加考試的年份是光緒二年(1876)。確定了具體年份,我們再試著找找這塊“武舉石”的主人。

《光緒續纂江寧府志》,編纂于光緒六年(1880),刊行于光緒七年(1881),其中卷十二《科貢表》記錄了清代江寧府境內歷年文武科舉獲得功名的人員名單。翻到武舉人一項,光緒二年丙子科并補壬戌科共有十二人中舉。很巧,這一年籍貫為江寧府的武舉人僅有一人,他的名字叫汪壽仁!

至此,推測這塊“武舉石”的身世如下:

清光緒二年(1876),江寧府武秀才汪壽仁參加丙子科武舉鄉試,考中武舉人。按照當時的習俗,他將自己平時練功使用的三百斤礩石刻上鄉試年份、籍貫和家族堂號,立在祠堂前,以示光宗耀祖。

真正的“金陵武舉石”

在南京,像這樣的“武舉石”不止一塊。逸仙橋“金陵石鎖園”那塊最大的“奪魁堂”石,就與這塊弓箭坊“武舉石”非常相似。

“奪魁堂”石重達三百斤,也是四面有孔,其中一面刻了“同治丁卯菊月立”“奪魁堂”“長白孫午橋置”等文字。這些字應是一位叫做孫午橋的武秀才(從籍貫長白看,他是東北人,可能是旗營的)為了激勵自己,在鄉試前夕(菊月為九月,武舉鄉試比文舉晚兩個月,在十月進行)刻石勵志。很可惜,孫午橋考場“奪魁”的愿望其實并未實現,連舉人也沒考上(《光緒續纂江寧府志》同治丁卯科武舉人中無一人姓孫)。

與“奪魁堂”石相比,弓箭坊“武舉石”顯得非常低調樸實,但上面扎扎實實刻著“丙子科”“江寧”等字,表明它不平凡身份與金陵元素。像這樣具有明顯南京印記的武舉石,在科舉博物館的陳列品中似也未得一見。它是非常難得的南京武舉史物證。

據了解,弓箭坊某小區建于上世紀九十年代末,李府巷當年就從這里穿過,街巷兩側曾有許多深宅大院。這塊石頭的位置當年就是人家的院落,它很可能是在二十多年前老城改造拆遷時,因難以搬運而被留在原地,一直深藏在瓦礫、什物堆里,直到這次小區整治才完全顯現出來。

目前,該小區出新工程已接近尾聲。許多小區居民表示,希望能將這塊武舉石在原地妥善保護起來,做成小區里一處景觀,配以文字介紹,以展示今南京老城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關鍵詞: 清代 武舉石 南京 城南 小區 掇石

[責任編輯:]

為您推薦

時評

內容舉報聯系郵箱:58 55 97 3 @qq.com

滬ICP備2022005074號-27 營業執照公示信息

Copyright © 2010-2020  看點時報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使用,違者必究。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文本链> <文本链> <文本链> <文本链> <文本链> <文本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