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的來由是什么?
三伏天由來相當久遠,起源于春秋時期的秦國。唐人張守節說:“六月三伏之節,起秦德公(秦憲公之子,春秋時期秦國國君,公元前677年—公元前676年在位)為之,故云初伏,伏者,隱伏避盛暑也。”《漢書·郊祀志注》中又說:“伏者,謂陰氣將起,迫于殘陽而未得升。故為藏伏,因名伏日。”可見,“三伏天”之說,是從久遠的歷史中一步步走來的,它承載著我國豐厚的文化積淀和自然人文。
三伏天中的“伏”有什么含義?
三伏天中的“伏”,可稱長夏。“伏”是五行家對季節的另類安排,其中“伏”為“土”。春、夏、秋、冬四季被五行家冠以木、火、土、金、水,一年五季春、夏、長夏、秋、冬,由秋到冬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自然循環。但是由夏到秋則不然,火克金,金不敢出來。就要潛伏一段時間,“潛伏”就是“伏”的本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