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追趕到領先,再到行業內首創性地應用智能制造,滬光股份在外資巨頭林立的汽車線束市場上,深深地烙下了“中國智造”的印記。
談及成功的經驗,滬光股份董事長成三榮將之歸結為一個簡單的道理:“做企業就像種樹一樣,重在根基。如果從樹苗長起來,臺風都刮不斷的。不生根,樹就活不了;生了根,拔都拔不走。”
如今,已成功登陸資本市場的滬光股份蓄勢待發,以電動化、智慧化和全球化為目標,立志成為汽車線束行業的全球領先者。“通過我們現有的創新,把全球一定的市場份額拿到手上?,F在,重中之重是全球化布局,走出去。”成三榮說。
從零起步,追趕外資
1988年,上汽大眾一廠的總裝車間建成投產,開始批量生產。在那個汽車尚未普及的時代,成三榮已察覺到汽車線束國產化的商機。
“當時,大眾要反哺地方一些項目,比如沖壓件、線束。我那時在鎮上的線束廠工作,也不知道線束是什么,就覺得很簡單。后來,經過德國工程師的講解,才知道線束直接影響汽車的穩定性,立馬感覺到商機來了。”成三榮回憶道。
于是,年僅26歲的成三榮從老家上海安亭的鄉鎮企業辭職下海,來到幾十公里外的江蘇昆山創業。
說起創業之初的經歷,成三榮笑稱受到了兩個“萬元”的“誘惑”。
“最初也沒想到要搞得怎么樣,就是想弄個萬元戶。那時候,1萬元存銀行5年,每個月的利息就有80多元,比工資還高。”成三榮笑著說,“昆山當時可以個人承包集體企業,還能給1萬元錢免息用3年,實際上我們也沒用到3年,賺到錢就先還掉了。我們就這樣被吸引過來了。”
不過,真正進入線束行業后,面對國內線束產品在技術和市場上的整體落后,成三榮油然而生了一種不服輸的信念,“都說這個行業是外資的,中國企業插不上話,我就不相信這是個永久的神話,我要打破它、顛覆它。”
這是一條充滿艱辛的追趕之路。
面對汽車內部存在的震動、摩擦、油污、高熱、電磁輻射等復雜工況,只有具備耐熱、耐寒、耐磨、抗干擾等功能的線束,才能保證汽車行駛的安全和穩定。彼時,中國汽車線束行業剛剛起步,工藝簡單、工裝簡陋,使用國產線束的汽車故障頻發。
“這幾十年,尤其是近十多年,我基本上每天5點半前到公司。我一直想著自己要勤奮,要多去研究。”正是憑借著幾十年如一日的勤奮和鉆研,成三榮帶領滬光股份一步一步地走向全球汽車線束行業的舞臺中央。
“滬光從工程機械做到卡車,從卡車做到轎車。轎車從國內品牌做到合資品牌,到現在給大眾、奔馳、奧迪、通用、福特批量供貨,滬光是這些車企整車線束研發、生產供應商中唯一一家民營企業。”成三榮稱。
前瞻性布局,換道領跑
如果說,在傳統燃油汽車時代,滬光股份開始從零追趕外資,那么,在汽車行業加速向“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共享化”(下稱“新四化”)轉型的現階段,滬光股份的身份則從追趕者變為領跑者。
“‘新四化’對汽車線束的影響很大,比如新能源汽車,沒有動力總成到儀表盤的線束,但要用高壓線束,這個價值是前者的好幾倍,也是行業內公認的盈利增長點。”成三榮介紹,“智能網聯、無人駕駛都會用到大量的線束,所以我們對未來充滿信心。”
在傳統汽車電子領域,單車線束產品平均總值約2000元。按中汽協數據,2019年國內汽車產銷量分別為2572.1萬輛和2576.9萬輛。以此計算,僅2019年我國汽車線束產品的年需求量便超過510億元。而在新能源汽車方面,目前通常使用高達600V或更高的驅動電壓,遠高于燃油汽車的12V電壓,對線束的耐壓性和密封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此背景下,滬光股份提前布局高壓線束,在新能源汽車業務領域取得了先發優勢,受到主流高端車企的認可。目前,公司已經向上汽通用、上汽集團批量提供高壓線束,獲得了上汽大眾三款純電動車型的高壓線束定點和北京奔馳高壓線束平臺定點供應商資格。
得益于成三榮的預見性和戰略性眼光,滬光股份的經營在汽車行業階段性調整的背景下,始終保持著穩健的增長。
據招股書,公司營業收入從2017年的13.99億元增至2019年的16.32億元。行業大環境趨冷,滬光股份營收不降反升,其秘訣便是新能源汽車高壓線束項目實現一定規模收入,成為公司新的業績增長點。
對于下一步,成三榮已經為滬光股份制定了明確方向——輕量化和精細化。
“我們想通過創新把線束做細做輕。汽車的電控系統越來越多,線束越細就能有更多的回路,比如我們把自動化應用在插端子上,能把0.35毫米的導線改良成0.13毫米。至于輕量化,相關技術拿到了國家的發明專利,別的企業還沒開始做,我們就已經開始供貨了。我認為,一定要大踏步地朝這方向前進。”成三榮表示。
智慧化改造,顛覆行業
雖然滬光股份已經成為國內汽車線束行業的翹楚,但成三榮始終保持著行穩致遠的經營理念。
如何實現穩步發展?在成三榮看來,必須以高科技含量及高附加值產品為支柱,通過內涵增長和外延擴張,持續提升滬光股份在國內外的市場份額。
此外,成三榮還強調了智能制造的應用潛力:“我一直認為,滬光要在行業里有差異化優勢,要有創新的改造,所以我們的智能制造應用是行業內領先的。”
自2008年起,滬光股份就將信息化及自動化技術應用于產品設計及生產制造,采取以機器換人的方式,由傳統的勞動密集型制造企業,逐步向“智”造型企業轉型升級。隨著2015年我國全面推進制造強國戰略,滬光股份加快了智能化步伐,利用工業機器人、自動化裝備、智能物流系統等技術,在倉儲、物流、加工及裝備等生產環節不斷突破效率瓶頸。
目前,滬光股份的智能制造水平在國內同行業中居于領先地位,其汽車線束智能工廠在2017年被工信部評為“智能制造試點示范項目”,獲得了主要客戶的高度認可。
“我們改造后的產線,從原來的近200個人,減少到現在的20個人,不僅人工大幅縮減,而且產能還提升了。高壓線束生產過程已經高度自動化,一個員工可以操作幾條流水線,這就是我們的優勢。”談及智能制造,成三榮顯得志得意滿。
談及下階段的打算,成三榮坦言,滬光股份想要實現更好的發展,還需借助資本市場的力量。“希望滬光未來幾年能借助資本市場的力量實現騰飛,讓企業的發展路子和空間都更加寬廣,在全球的汽車線束行業中占據重要的地位。”
滬光股份此次IPO募資主要用于“整車線束智能生產項目”和“新建自用全自動倉庫”。成三榮表示,公司已經積累了豐富的智能化經驗,募投項目的實施將進一步推進公司的智能制造進程,加快轉型升級。“我們還要繼續升級,因為汽車在改變,我們也要及時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