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考慮到消費行為對人類共同賴以生存的生態體系所造成的“外部性“的前提下,對通過低價傾銷刺激消費者非理性消費的商業行為加強規管,通過反傾銷、稅收或強制性收費等手段來盡可能杜絕鼓勵浪費的商業行為。
作為經濟學家,這些年我們一直在提倡經濟結構轉型、要促進消費、減少投資。我們都知道過度投資是浪費,但是好像沒有人覺得過度消費是浪費。其實它們都是一樣的。
我們在分析經濟問題、提供政策建議時,往往把經濟系統當作真空系統中的一部機器來修理、調節和控制,卻忘記了這個機器的快速膨脹有可能超出其賴以生存的母系統的承載能力、而最終有可能導致整個母子系統的共同坍塌。
作者|孫明春(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成員、海通國際首席經濟學家、網易研究局專欄作家)
孫明春
應跳出經濟系統來看待人類社會面臨的問題
如果單純從刺激經濟增長的角度來講,刺激、鼓勵消費是有必要的。但是有很多消費實質上是浪費,比如現在熱議的糧食浪費、或者購買產品(如服裝、書籍等)卻不使用等。產品在生產過程中消耗能源、資源,排放廢氣、溫室氣體甚至有毒物質,在運輸過程中也是這樣。雖然交易雙方創造了價值,賣家賺到了錢,買家獲得了心儀的商品,但是如果買家購買后并不使用(或不充分使用),這一行為就會造成浪費,也會產生“外部性”(externality)。一方面,買家的購買行為增加了需求,導致價格上漲,令其他有真實需求但是收入有限的人不得不支付更高價格、甚至難以負擔;另一方面,購買的物品若不使用,最終需要被當成垃圾處理掉,對環境造成巨大壓力。要知道,現在全球每天需要處理的垃圾體量巨大,令人難以置信,垃圾處理已成為大部分城市面臨的巨大難題。有些垃圾(比如糧食)可降解,但是一些不可降解的垃圾(尤其是塑料垃圾)是很難處理的,會對生物界和自然界造成重大的損害。
最近這些年,無論海外還是國內,ESG理念都非常流行。ESG是Environmental(環境)、Social(社會)和Governance(公司治理)的縮寫,這是一種關注企業在環境保護、社會責任、和公司治理方面的績效而非財務績效的投資理念和企業評價標準?;谶@一理念,許多公司在節能減排、降低資源消耗等方面對自身要求很嚴格,但是如果公司的員工和消費者卻在以過度消費的形式來浪費能源、資源、污染環境,這顯然是自相矛盾和掩耳盜鈴。
如果單純從經濟學角度分析,鼓勵消費以促進經濟增長,似乎是天經地義的。但這一行為忽略了人類社會面臨的大氣變化問題。在2015年召開的巴黎氣候大會上通過了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巴黎協定》,呼吁世界各國共同努力,加強應對措施,將本世紀的全球氣溫上升幅度控制在2攝氏度之內,并力爭進一步限制在1.5攝氏度之內。如果超過2攝氏度,兩極冰川會加速融化,導致海平面上升,一些城市將不再適合人類生存,氣候也會變得很異常,出現颶風、龍卷風、山火等等;氣溫上升也會令細菌和病毒更容易存活,更容易形成全球性的傳染病(如當前的新冠疫情)。這是一個復雜性系統,我們沒辦法準確預測類似災難發生的時間、地點、形式、級別、威力、損害等等。如果真的到了那一步,也許我們只能聽天由命了。
我們知道,一個系統里有各種各樣的臨界點。一旦超過某個臨界點,系統會發生加速的、非線性的變化,導致均衡點的“躍遷“,也就是所謂的突變(Catastrophe,也可以翻譯為災難)。這樣的突變很難預測,也很難控制。就氣候變化而言,我們并不知道臨界點的神奇數值是什么,有可能是1攝氏度或2攝氏度,有可能更大,但也可能更小。面對如此多的未知,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盡量延緩溫度的上升。
當然,對氣溫上升到底是人類行為所致、還是地球或者整個太陽系自身運行的規律,也許存有爭議。雖然有嚴密的科學論證證明是前者,但也有很多懷疑者,結論莫衷一是。作為經濟學家,我并沒有能力做出這個評判。但我個人認為,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因為相信這一結論并采取相應的措施,即便這個結論是錯的,我們的犧牲也是有限的;但如果不相信這一結論而繼續為所欲為,萬一這一結論是正確的,屆時我們可能已無力回天,人類社會的生存都可能面臨威脅。因此,如果我們能夠做出一點貢獻,而不是任其發展,至少能夠延緩氣溫上升,為解決這個問題預留出更多的時間。
與人類社會賴以生存的生態系統對比,經濟系統只是這個大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人類社會系統)的子系統,或者經濟系統只是生態系統的“孫系統“。因此,經濟增長跟地球變化或氣候變化相比,真的是小巫見大巫。即便小系統再好,如果大系統出了問題,小系統也沒法生存。所以,如果能跳出經濟系統來看待人類社會、看待人類賴以生存的生態系統,我覺得鼓勵節約、反對浪費的意義重大,無論是從個人、家庭、企業、國家、乃至整個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來說,都是功德無量的。
低價傾銷的商業模式不具有持續性
人類社會發展到今天,整體上來講,物質生活水平、物質生產能力已經相當高了?,F在世界面臨的問題不是讓GDP增長更快、科技進步得再快一點,更多的可能是分配的問題。
從全球來看,過去50年創造的產出可能已經超過人類社會過去幾千年的全部產出。如果平均分配,全球人口應該都可以過上體面的生活。但事實是,一些人在過度消費,而另一些人還得不到最基本的生存所需。所以,如果一定要促進消費,應是促進那些沒有滿足基本需求的或受到各方面限制的消費,當然不止是吃飽喝足等實物類消費,還有教育、醫療、文化、體育、娛樂等服務性消費。為達到這些目標,除了解決一些技術方面或基礎設施方面的供給瓶頸之外,也許更需要考慮如何從再分配角度出發,幫助中低收入群體解決消費能力不足的問題。
另外,一些商家通過過度的價格競爭(低價傾銷甚至免費提供)來吸引消費者購買了很多本不該買的東西,也是非常不好的現象。比如,以前超市塑料袋可以免費使用,雖然便利了消費者,但是卻造成了極大的浪費,而且形成了難以估量的環保損害?,F在強制收費之后,塑料袋的使用就減少了,既減少了浪費,也保護了環境。前幾年低價搶占市場份額的共享單車也浪費嚴重,淘汰的自行車堆積成山。當然,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講,市場需要經歷一個充分的(甚至是無序的)競爭過程,這個過程中價格起了重要的協調功能,也是重要的市場信息的載體。但是在這個過程中產生的浪費也讓人瞠目結舌。這些浪費對其他市場主體、人類社會以及整個地球生態系統所造成的外部性(externality)往往無法體現在價格信號之中,這就是所謂的“市場失靈“(market failure)的地方。所以,在這種情況下,低價傾銷的價格競爭模式不符合可持續性發展的理念,因此需要政府管制來糾正市場失靈(如強制超市對塑料袋收費就是政府管制的例證)。
如果企業通過低價傾銷等過度價格競爭的形式來刺激消費者進行不理智的、過度的消費(浪費),從ESG評級和投資的角度來講,這些公司應該被懲罰。因為無論從環境的角度也好,還是從社會責任的角度也好,這些公司都缺乏責任感。
當然,消費是每個人的自主選擇,只要個人能負擔得起,其消費行為無可厚非。我們應該尊重每個人的自由意志,因此我不主張限制消費。但是考慮到上述的這些原因,我也不主張政府和經濟學家來鼓勵和刺激消費。相反,我們應在不限制自主消費的情況下,鼓勵大家理性消費,減少浪費,發揚勤儉持家的優良傳統。同時,在考慮到消費行為對人類共同賴以生存的生態體系所造成的“外部性“的前提下,對通過低價傾銷刺激消費者非理性消費的商業行為加強規管,通過反傾銷、稅收或強制性收費等手段來盡可能杜絕鼓勵浪費的商業行為。
2015年,聯合國提出人類社會的17項可持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并呼吁各國共同努力,力圖在2030年之前實現每個目標。其中,第12個目標就是:“負責任消費和生產”。在這一目標的分項目標中,聯合國明確提出,“到2030年,將零售和消費環節的全球人均糧食浪費減半;……確保各國人民都能獲取關于可持續發展以及與自然和諧的生活方式信息并具有上述意識;……對鼓勵浪費性消費的低效化石燃料補貼進行合理化調整;……”可見,負責任消費是一個全球趨勢,需要政府、企業和老百姓共同參與,多管齊下,從宣傳新理念到調整政策措施,缺一不可。
與過度投資一樣,過度消費也是一種浪費
人類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可能是螺旋式的,不見得是一條直線。目前人類社會所經歷的和平、穩定和繁榮的好時光其實并沒有很長時間,未來發展歷程中仍有很多未知。而大部分中國人也就富裕了三四十年。在經歷了一段時期和平富裕的生活之后,絕大部分人忽略了人類社會進步可能會有反復的可能性。今年出現的百年一遇的全球大流行病(pandemic)就是個警示。面對新冠疫情的沖擊,絕大多數經濟體都陷入衰退之中,而且至今也沒有找到有效的治療措施或疫苗。面對大自然的各種懲罰,人類自身其實很無奈。所以,我們要居安思危,具備風險意識,不要想當然,不要自以為是。
作為經濟學家,這些年我們一直在提倡經濟結構轉型、要促進消費、減少投資。我們都知道過度投資是浪費,但是好像沒有人覺得過度消費是浪費。其實它們都是一樣的。
這些年,老百姓收入確實提高了,產能也過剩,所以宣傳上就鼓勵大家消費,增加需求,減輕產能過剩的問題??梢?,為了促進經濟增長,我們就把經濟系統賴以生存的、維度更多更廣的人類社會系統及生態系統忽略了。我們在分析經濟問題、提供政策建議時,往往把經濟系統當作真空系統中的一部機器來修理、調節和控制,卻忘記了這個機器的快速膨脹有可能超出其賴以生存的母系統的承載能力、而最終有可能導致整個母子系統的共同坍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