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末攬儲、貸款指標、個人養老金開戶、信用卡開卡……每個月有好多類任務,每項任務完不成就可能被扣績效。每天要在工作群里匯報當日的任務完成情況,壓力特別大。”江蘇某銀行員工吳夢(化名)說,因考核壓力大,自己及周圍同事都曾在電商平臺上“網購業績”沖績效。
日前,中國證券報記者從業內獨家獲悉,該現象已得到監管部門及銀行內部的關注。有銀行內部發文稱,根據監管部門要求,正配合開展員工網購業績排查工作。記者調研了解到,電商平臺上不少銀行業務代辦的商家已悄然關店,但也有商家打著“個人養老金開戶推廣”的幌子,繼續提供完成各類銀行任務指標的服務。
網購業績引關注
(資料圖片)
日前,中國證券報記者從業內獨家獲悉,某城商行內部發文稱,根據監管部門要求,該行正配合開展員工“網購業績”排查工作,包括員工為完成業績,在電商、社交等平臺購買相關代理服務,涉及個人養老金開戶、貼息攬存、補貼放貸、數字人民幣賬戶開通等。
記者從另一家銀行獲悉,該行印發了《關于做好儲蓄存款管理工作的通知》,稱要強化合規經營意識,嚴禁社交平臺上出現該行“網購業績”等相關內容。不過,也有銀行辦公室人士告訴記者,內部暫未看到相關排查工作的要求。
此前,記者調研了解到,部分銀行員工為完成業績,在電商平臺、社交平臺上購買相關地推服務,任務類型包括個人養老金開戶、銀行APP下載、注冊數字人民幣賬戶、信用卡開卡等。
“銀行員工把專屬二維碼發給我們就可以,我們會在全國的熱門商圈等人流密集的地方讓兼職人員發放玩偶、頭繩等禮品,吸引人們來開戶或開卡。”某商家告訴記者,他們并非數據作假,銀行員工可在后臺系統里查詢相關數據。
代辦服務“隱身”
10月18日,記者調研發現電商平臺上的有些代辦服務已“隱身”。記者在淘寶上以“銀行任務”“銀行業績代辦”等搜索發現,不同于以往大量的相關商鋪被篩選出來,當前只能搜索到少數稱“個人養老金賬戶推廣”的店鋪商家。
當記者詢問是否能辦理存款等其他任務時,有商家表示僅支持個人養老金開戶推廣,預約開戶和正式開戶均可做。但也有商家給出了肯定的答案,表示可幫助解決各類任務指標。“哪家銀行,需存多少,要存幾天?”在詢問這三個問題后,商家告訴記者若在月末最后兩天,存款100萬元,需要支付6000元的服務費用。
此外,社交平臺上銀行員工自掏腰包“貼息攬儲”的現象仍不少見。9月底,網友小江在社交平臺上發帖求助“季末攬儲,月度要完成500萬元的任務,有能幫忙的嗎?”不一會,評論區便有不少用戶表示“貼嗎?”最后,小江以貼息萬10(即每一萬元額外補貼10元利息)的價格拉來存款,完成了季末存款沖刺任務。
持續加大規范力度
針對“網購業績”“貼息攬儲”等行為,業內人士表示,此舉為違規行為。某股份行支行行長告訴記者:“‘網購業績’大部分銀行肯定都不支持,更經不起監管部門的檢查。從銀行角度來看,‘買’來的客戶普遍質量較低,缺乏實際意義。”
根據《儲蓄管理條例》規定,儲蓄機構不得使用不正當手段吸收儲蓄存款。針對“存款沖時點”問題,監管部門曾發文要求商業銀行進一步規范吸收存款行為,不得以違規返利吸存、通過第三方中介吸存、延遲支付吸存、以貸轉存吸存、以貸開票吸存、通過理財產品倒存、通過同業業務倒存等手段違規吸收和虛假增加存款。
今年6月,浙江浦江農村商業銀行被罰160萬元,其中主要違法違規事實就包括績效考核不合理導致部分基層網點存款“沖時點”。然而,在此背景下為何相關行為屢禁不止?
在巨豐投顧高級投資顧問翁梓馳看來,背后原因與銀行業績考核體系的不合理有關,主要是由于基層機構和員工背負過重的考核壓力,也與部分銀行營銷手段上的單一和不成熟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