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三彩簡介
是漢族古代陶瓷燒制技術的瑰寶,全稱為唐三彩釉陶,是盛行于唐代的一種低溫釉陶,以黃、綠、白為主色調,人們習慣稱之為“唐三彩”。因為唐三彩是在洛陽出土的第一件也是出土最多的地方,所以它也被稱為“洛陽唐三彩”
唐三彩是在漢代鉛釉陶器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最早出現在唐高宗時期,盛行于開元時期。多作為隨葬品使用,因為唐朝仍實行像漢朝那樣的厚葬之風。
1905年修建隴海鐵路洛陽段時,在古都洛陽北邙山發現了一批唐代墓葬,后來人們習慣稱這種陶器為“唐三彩”,沿用至今,在國內外享有盛譽。今天看到的大量唐三彩是盛唐時期的,其數量和質量代表了唐三彩燒制的最高水平。然而,自晚唐以來,唐三彩的生產逐漸衰落。
唐三彩制作過程
唐三彩不是一次燒制完成的,而是分兩步燒制:1。素燒:先做胎坯,入窯燒制;2.燒成后給胎坯上釉,然后第二次入窯復燒。
唐三彩是唐代創制并燒制的一種低溫鉛釉陶。通過添加大量的鉛作為熔劑來降低釉料的熔點,釉料在700度左右就可以達到熔融狀態。此時胎體表面的釉彩逐漸向四周流動擴散,使各種色彩相互滲透、交融,形成自然斑駁的色彩效果,從而成為獨具風格和神韻的陶器。
在大唐盛世,中外交流空前頻繁,源源不斷的物資通過絲綢之路到達盛唐,承擔這一艱巨使命的是西域駱駝。因此,當時的人們把駱駝視為財富和財富的象征,而唐人愛馬是出了名的,所以,作為明器(注意!唐三彩為明器),唐人竟然以駱駝、三彩馬當做陪葬物。這也是為什么我們看到的唐三彩大多是駱駝和馬。
唐代墓葬中出土的三彩馬,盡管形態各異,但都具有頭小、臀圓、體形勻稱、身強體壯的特點,是當時西域馬形的寫照。此馬俑除面、鬃、尾、蹄為白釉外,其余均為黑釉,在唐三彩馬中實屬罕見,是唐三彩馬中造型渾厚、釉色均勻、體態自然的罕見精品。
唐三彩造型豐富多彩,一般可分為動物、生活用具、人物三類,而動物在其中最為常見。以上就是唐三彩簡介,你還了解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