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家祠堂是怎樣的景區?
陳家祠堂又稱“陳氏書院”,俗稱陳家祠,位于廣州市中山七路。陳氏書院籌建于清光緒十四年(1888),十九年(1893)落成 ,是廣東省各地陳氏宗族共同捐資興建的“合族祠”,為陳氏宗族子弟赴省城備考科舉、候任、交納賦稅、訴訟等事務提供臨時居所。
陳家祠堂是現存規模最大的廣府傳統建筑之一,也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裝飾最精美的祠堂式建筑,被譽為“嶺南建筑藝術的明珠”。占地面積15000平方米,建筑面積達8000平方米,建筑結構可分為三軸、三進,共有九座廳堂和六個院落。陳家祠堂集嶺南建筑工藝裝飾之大成,幾乎全部堂、院、廊、廳、門、窗、欄、壁、屋脊、架梁都展示了嶺南建筑的“三雕二塑一鑄一畫”即木雕、磚雕、石雕、陶塑、灰塑、銅鐵鑄及彩繪壁畫等建筑裝飾的高超技藝。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被收錄進德國的《世界建筑藝術》和英國的《中國古代藝術建筑》兩本巨著中。
陳家祠也是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所在地,為國家一級博物館,館藏各類珍貴文物與現代工藝精品共計20000多件,其中國家級珍貴文物近3000件,是廣東省內博物館中收藏明清以來廣東民間工藝精品最為豐富的藝術類博物館,包括石灣陶、廣彩瓷、象牙雕刻、粵繡、廣州木雕、磚雕、石雕等多種技藝的載體,涵蓋了廣東省所有已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工藝門類。
陳家祠堂有什么景觀?
木雕
木雕在陳氏書院是數量最多、規模最大的一種建筑裝飾。木雕業在明代逐步趨于繁盛,隨著硬木(俗稱紅木)家具的發展而成長,為嶺南傳統手工藝的一種。陳氏書院室內的屏門擋中、龕罩、花罩、梁架、坨墩、斗拱、檐板、雀替等,廣泛采用了木雕裝飾。
石雕
陳氏書院的石雕主要是采用麻石石材。多用在抱鼓石、石獅子、月臺、臺基、墻裙、柱礎、劵門、垂帶、臺階、欄桿、欄板及檐廊的檐柱、月梁、梁塾、雀替等地方,這些易受陽光和風雨侵蝕的建筑構件都選用了花崗巖石材打造,防潮防霉又堅固耐用?;◢弾r石淺灰的色調與磚木結構建筑的深沉主調形成對比,相互反襯,層次分明。
磚雕
陳氏書院建筑中,磚雕是建筑主要裝飾工藝之一。外墻、墀頭、檐下等均采用磚雕作裝飾。陳氏書院正面外墻上的6幅大型磚雕,均由質地細膩的東莞青磚精雕細刻拼接而成,是同期建筑中少有的大型磚雕。其中“梁山聚義”、“劉慶伏狼駒”兩幅磚雕均高1.75米,寬3.6米,其余四幅磚雕分別是“百鳥圖”、“五倫全圖”、“梧桐杏柳鳳凰圖”、“松雀圖”,圖的兩旁還雕有不同書體的詩文。陳氏書院這種詩書畫結合的磚雕也是同期少見的。而外墻檐下及廊門上邊飾線條排列整齊,密集蒼勁、纖細均勻,垂直如線,雕工精湛,有“掛線磚雕”之稱。
灰塑
灰塑是珠江三角洲一帶傳統建筑中廣泛運用的一種建筑裝飾藝術,民間藝人以石灰為主要原材料,加上發酵后的稻草或草紙,經反復錘煉,制成草筋灰或紙筋灰,然后根據建筑空間和裝飾部位的需要設計圖案,在需裝飾的部位進行現場制作。一般先以草筋灰堆塑造型,再用紙筋灰細塑表面。待干到一定程度后,最后繪上各種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