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我國工業機器人產量達22.2萬套,同比增長5.4%,工業機器人裝機量占全球比重超50%,穩居全球第一;服務機器人和特種機器人持續快速發展,其中服務機器人產量達353萬套,同比增長9.6%。
當前,我國機器人產業發展水平穩步提升,并加速走進生活,有力驅動了經濟社會智能化變革。
【資料圖】
應用再拓展
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機器人產業已步入技術創新密集活躍、應用深度拓展的發展機遇期。
在工業機器人領域,產品速度、可靠性、負載能力等各項指標不斷提升,部分產品平均無故障運行時間達8萬小時,最大負載能力由原來的500公斤提升到700公斤;服務及特種機器人創新應用成果顯著,比如:單孔腔鏡手術機器人獲批上市,洞察號水下機器人完成5100米海底測試,排澇機器人、無人機等有利輔助救援隊執行抗洪救災等任務。
“我國機器人全產業鏈創新發展穩步推進,場景應用不斷拓展,產業綜合實力持續提升,核心競爭力逐步增強,在技術創新、高端制造、集成應用中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工信部副部長辛國斌說。
在政策支持與市場需求帶動下,去年我國機器人全行業營業收入超過1700億元,繼續保持兩位數增長。
各類創新主體產出質量穩步提升,創新鏈條不斷完善,有力促進了機器人產業向高端化升級,農業生產、工業作業、生命健康、生活服務等各領域有望迎來以機器人為關鍵支撐的全新階段。
在近期舉辦的2023世界機器人大會上,由4臺2米多高的新松SR210D工業機械臂組成的白車身點焊機器人工作站給參觀者留下了深刻印象。“汽車焊裝線工藝結構緊密,技術難度大、行業壁壘高,需要多臺焊接機器人精準高效、無故障穩定運行。”沈陽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行業經理馬騁說,結合工業互聯網與大數據應用,機器人可以對產線運行、焊接質量等數據進行實時采集、監控與分析,輔助用戶開展科學化管理與決策。
“目前,工業領域的制造業機器人密度達到每萬名工人392臺,工業機器人應用領域覆蓋了65個行業大類206個行業中類,在衛浴、陶瓷、五金、家具等傳統產業應用更加廣泛,在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光伏等新型行業應用加速涌現,機器人應用的深度和廣度已大幅拓展。”辛國斌說。
搶占新賽道
參加過第31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的人形機器人“優悠”,由優必選科技自主研發,代表了我國具身智能體最新研究成果。它不僅能理解人類語言、識別物品,還能很好地控制身體運動。
“工業自動化時代的人工仍不可或缺,未來人形機器人可以與傳統自動化設備協同作業,以解決復雜場景的柔性無人化,自主完成扭矩擰緊、物料搬運等高難度任務。”優必選科技創始人、董事長兼CEO周劍透露,優必選科技正與國內頭部企業探索人形機器人在新能源汽車、智慧物流等工業場景的應用。同時,隨著陪伴功能和服務功能的應用落地,人形機器人走入家庭只是時間問題。
“當前,以人形機器人和通用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蓬勃發展,正成為全球科技創新的制高點、未來產業的新賽道和經濟增長的新引擎。”工信部副部長徐曉蘭說,人工智能技術取得突破性進展,為人形機器人創新發展提供了重要驅動,全球正迎來人形機器人與通用人工智能融合發展的熱潮。
徐曉蘭表示,推動人形機器人技術和產業高水平發展,要堅持應用牽引、整機帶動、軟硬協同、生態構建的工程化路徑,以通用人工智能的技術突破為引擎,打造人形機器人的大腦和小腦,支持建設國家人形機器人制造業創新中心、部重點實驗室等創新載體,提升關鍵共性技術的供給能力,賦能更多行業創新發展。
集智促創新
近年來,不少地方加快布局機器人產業,分類施策拓展機器人應用深度和廣度,形成了一批集研發、生產、服務為一體的機器人產業集群。
中國電子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陳英表示,從我國機器人領域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和上市企業分布來看,我國機器人優質企業重點分布在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地區,形成了以北京、深圳、上海、東莞、杭州、天津、蘇州、佛山、廣州、青島等市為代表的產業集群,并在當地優質企業引領帶動下,涌現了一批在細分領域具有較強競爭力的企業。
今年年初,工信部等17部門聯合印發《“機器人+”應用行動實施方案》,提出推動各行業、各地方結合行業發展階段和區域發展特色,開展“機器人+”應用創新實踐。
政策引領,各地積極響應。北京亦莊日前發布《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機器人產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年)》,提出到2025年,機器人研發投入年復合增長率達50%以上,搭建50個機器人應用場景示范項目,規上工業企業機器人密度達到360臺/萬人,產值規模達到100億元。
“北京把機器人作為新時期首都高質量發展的產業方向,從支持企業創新、推動產業集聚、加快場景應用和強化要素保障4個方面提出了多條促進產業創新發展的具體措施。”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副局長蘇國斌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