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熱議深化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培養造就更多大國工匠、高技能人才——
讓工匠人才“走紅”新時代
【資料圖】
“上級工會可以重點指導龍頭企業等高成長性企業建立一批工匠孵化工作室,發揮工匠業務專長和技術優勢,廣泛開展業務培訓、難點攻關等,帶動更多技能人才快速成長。”10月10日,在中國工會十八大貴州代表團小組會議上,首鋼水鋼集團職工董事、工會副主席王海益代表分享了所在企業培育工匠人才的好做法,并提出建議。
中國工會十八大報告提出,“深化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努力培養造就更多大國工匠、高技能人才”。會場內,代表們熱情高漲,圍繞如何引領更多人走匠心筑夢、技能報國之路,培養更多大國工匠、高技能人才分享經驗、出謀劃策。
技術工人“走紅”,技能之路越走越寬
技術工人的成才之路越走越寬闊——這是會場上多位工匠代表的切身感受。
“深化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努力培養造就更多大國工匠、高技能人才,充分激發產業工人的創造精神和奮進力量,為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作貢獻。”大國工匠、全國勞動模范,中車株洲車輛有限公司高級工程師、電焊班班長易冉代表在大會報告的這段文字下面畫上了重重的一道線。
從2000年走出技校大門的“小白”,到成為知名“女焊花”,易冉憑借高超的電焊技藝闖出了一片天地。她覺得自己有著生逢其時的幸運:“在這個重視技能人才的時代,我們才有機會實現技能報國的理想。”
2011年,中車株洲車輛有限公司在株洲市總工會支持下組建易冉領銜的勞模創新工作室。10多年來,工作室培養出電焊高級技師、技師和高級技工93人。
“現在,技術工人越來越受重視,我將依托勞模工作室和自身的技術優勢,繼續加大技能型人才培養力度,做好傳幫帶。”大國工匠,中石油西部鉆探工程有限公司新技術推廣分公司井下作業工具工、首席技師譚文波代表說。
深入推進“產改”,培育更多高技能人才
怎樣培養造就更多大國工匠、高技能人才?不少代表帶來了他們的經驗和建議。
“我們多年來堅持自辦職工技校,將培養和使用結合起來?,F在培養的學生上手很快,還在實習階段就有不少單位來‘搶人’。”中交第二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工會主席謝國強代表跟記者分享了企業開辦職工技校的探索。
謝國強建議,圍繞產業和企業發展需求,動態調整培養方向,對接職業標準和崗位規范,強化學生實際操作能力培養。
易冉認為技能人才的培養應聚焦在班組。她建議工會推動加強班組建設,以工會工作者、大國工匠、優秀班組長為師,引進先進技術,輪訓班組長,進而帶動大批高技能人才成長。
福建三鋼集團公司工會主席周軍代表建議改進技能評價方式。他認為,一些崗位因設備改造、技術整合等原因導致原有崗位工種設置與實際情況不符。他建議,工會推動有關方面及時對現有崗位工種設置進行調整和認定。
王海益分享了所在企業的好做法。作為貴州省“產改”試點單位,近年來,水鋼集團公司工會構建了管理、技術、技能人才培養、使用、評價、激勵體系,還設立“工匠助推基金”,培養出一大批工匠人才。
“我們去年設置了職工創新補助資金,今年準備構建產業工人隊伍信息平臺,建立高技能人才基礎信息系統和快速服務系統,并建設‘專家+工匠’創新集群,建立技能技術雙導師團隊。”中航西安飛機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工會主席田維軍代表表示。
增強獲得感,讓“工匠風”成為時尚
大會報告提出,“建立完善關心關愛勞模工匠和技能人才的常態化機制,推動落實勞模工匠待遇,提升勞模工匠地位”。對此,不少勞模工匠代表、工會干部代表倍感振奮。
“建議提高技能型人才特別是高技能人才收入水平,定期發布企業技能人才市場工資價位。”上海社會科學院城市與人口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林蘭代表建議,鼓勵企業建立符合技能人才特點的工資分配制度、補助性津貼制度和技能人才工資正常增長機制;鼓勵企業設立高技能人才特聘崗位津貼、帶徒津貼等。
謝國強建議,加強工會與企業溝通,進一步健全收入分配激勵機制,結合實際探索實行協議工資制、項目工資制等分配辦法,提高技能人才的經濟待遇和社會地位。
湖北省武漢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市總工會主席陳新垓代表建議,健全以技能為導向的激勵機制,落實“新八級工”職業技能等級制度,全面推進能級工資集體協商工作;為工匠人才辦理發放智能識別身份的工匠卡,在公共交通、看病就醫、文化旅游等方面享受相應優待政策;通過設立國家工匠日、開設工匠車站等形式,廣泛宣傳工匠典型,讓“工匠風”成為時尚。(記者 徐新星 陳曉燕 王群 李娜 裴龍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