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高質量發展調研行丨一盞彩燈何以閃耀世界——四川自貢彩燈產業發展一線見聞
中華彩燈大世界在彩燈嘉年華活動期間展出的彩燈。新華社記者李夢馨 攝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秋空明月懸,光彩露沾濕。”……沿著鋪滿中秋古詩詞的卷軸,步入鑲嵌著圓月造型彩燈的金秋迎賓門,走進四川自貢中華彩燈大世界,“天上宮闕”“月下中秋”等21個國風主題燈組依次排開,一場沉浸式彩燈視覺盛宴呈現在公眾眼前。
各式燈組精美傳神、裝置場景大氣磅礴,贏得現場游客頻頻稱贊。據了解,這是今年自貢首次在中秋國慶假期推出大型彩燈嘉年華活動,也是自貢節慶燈會向主題燈會轉變的一次嘗試。
自貢燈會歷史悠久,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990年,自貢燈會第一次走出國門,出展新加坡裕華園。30余年間,先后在80多個國家和地區、國內500多個城市累計舉辦燈會數千場,吸引海內外觀眾達6億多人次。
自貢彩燈緣何聲名遠揚?中國彩燈博物館副研究館員張方來從事彩燈文化研究多年,他認為“自貢工匠心靈手巧”。
張方來回憶道,2018年故宮籌備“紫禁城過大年”系列活動,當時輾轉多地尋找制燈工匠而不得,最后找上了自貢工匠。匠人們不負眾望,2019年春節在故宮懸掛的116盞清代宮燈皆出自他們之手。
記者走訪發現,自貢彩燈的走紅離不開工匠們的精湛技藝,又得益于行業眾多創新因素的驅動。
在燈會現場,觀燈游客中不乏外地年輕人的身影。“年輕人說現在自貢燈會充滿了賽博朋克感,他們非常喜歡。”張方來說,自貢工匠制燈擅長將傳統文化與當下流行元素結合——第28屆自貢國際恐龍燈會的“精衛女神”燈組,精衛造型震撼,賞燈同時還能通過內置攝像頭收看實時畫面;第29屆燈會用裸眼3D效果活化了“洛神賦圖”,這些都成為了當年的“出圈”燈組。
臨近年底,正是自貢彩燈行業從業人員最忙碌的時候。接受記者采訪時,自貢市星河彩燈文化有限公司總經理熊彪剛結束外地考察回到自貢。年近六旬的熊彪是“燈三代”,繼承了父輩的制燈技藝,給自己定的目標是“努力做好小型宮燈”。
“自貢彩燈企業大多主攻大型燈組,但其實小燈精致小巧,在燈會中同樣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熊彪坦言,越小的燈越不好做,公司下一步打算運用亞克力等新材料,引進新的技術設備,進行小燈產業化、工業化生產。
焊工在自貢市大安區某彩燈制作廠趕制彩燈。新華社記者唐文豪 攝
“如今自貢彩燈在主題上能兼顧傳統現代、中西結合,技術上持續補短板,尋求新突破。”張方來認為,經過幾十年的發展,自貢燈會逐步形成了燈會設計、制作、安裝、布置和展出等環節,相關資源日漸集聚,自貢彩燈產業初具規模,產業鏈條不斷擴展延伸。
截至目前,自貢市內常年從事彩燈生產的彩燈工人共有5萬人,季節性用工達到15萬人。自貢彩燈在國內外燈展市場占有率分別為85%、92%。
從春節燈會到主題燈會,從走出國門到進家庭進社區,從大型彩燈到小型宮燈,自貢彩燈在推陳出新中求發展。在熊彪看來,自貢彩燈之所以能贏得海內外一致好評,正是因為燈在夜里能觸動人們情感、撥動人們心弦,“而我們賦予燈以文化內涵,親和力便有了”。
關鍵詞: 經濟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