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是粵北地區夏收夏種的季節。記者近日從韶關市仁化縣采訪獲悉,當地繃緊“穩糧弦”,確保夏糧顆粒歸倉。與此同時,晚稻浸種、播種工作也在緊張有序開展,為奪取全年糧食豐收打下基礎,筑牢鄉村振興“硬支撐”。
“惠農政策”讓農民種糧有勁頭
日前,記者走進高蓮村蓮塘壩千畝稻田種植區,猶如置身于一幅色彩斑斕的田園油畫中,1800多畝稻田滿目金黃,稻浪隨風翻滾,收割機在田野里來回穿梭,農民們站在田埂旁,將一袋袋收割好的稻谷綁好歸倉。
村民陳錦發家的6畝水稻已全部收割完,他說幫扶單位仁化縣檢察院和當地村干部都對自己提供了很多幫助,“春季缺水時,幫忙買抽水泵、修水渠,保障了春耕灌溉,今年的水稻產量比往年更好”。
連日來,在扶溪鎮鴨稻共作示范生產基地,早稻陸續成熟進入收獲期,田疇沃野遍地金黃,收割機在田間“隆隆”作響。紫嶺村村民譚大哥把一袋袋飽滿的稻谷裝運上車,臉上掩不住喜悅,他說政府出臺了鼓勵種糧的好政策,大家種糧積極性都很高。
今年來,仁化縣全力抓好糧食生產工作,出臺糧食生產獎補方案,鼓勵集中連片流轉耕地種植水稻,對流轉耕地種植水稻等糧食作物超過20畝的主體給予一定的獎勵支持,并引進水稻生產全程托管服務,從水稻直播到無人機飛防、收割烘干、銷售,解決種植大戶的后顧之憂。目前,全縣已發展相對集中連片種植水稻、玉米逾6000畝。
同時,仁化縣還積極申請上級專項資金,建設3000畝新增早稻項目,保質保量供應種子、化肥等農資,打造水稻綠色高質高效示范區;開展了“雙季稻+綠肥”輪作種植面積2000畝,有效提升了土壤肥力。
為確保水稻顆粒歸倉、購銷通暢,仁化縣推廣“企業+合作社+農戶(種糧大戶)”生產經營模式,發展訂單農業,做好水稻產前、產中、產后全程跟蹤服務,讓農民切實享受種糧效益,帶動千家萬戶開展糧食生產,今年早稻種植面積逾5萬畝,鄉間田野處處是豐收景象。
“技術興糧”促進糧食增產增收
“我們已經開始晚稻育秧了,近期正在為1000多畝稻田育秧,早稻收割后馬上進行犁耙田,準備移栽晚稻。”扶溪鎮紫嶺村種植大戶鄧瑞庭說。在他的工廠化育秧示范基地,一批批水稻秧苗已抽出嫩綠的葉片,長勢喜人,工人們正忙著新一批的育秧作業,搶栽晚稻。
據了解,工廠化育秧是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的基礎和水稻機械化插秧的主要環節,也是仁化縣實施“技術興糧”的重要舉措之一。
“水稻種植不再依靠老一套,基地已經實現育秧、插秧、植保、收割、烘干等全程機械化生產,減輕了勞動強度,農業生產效率也大幅提升。”鄧瑞庭說。
以作為省率先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試點縣為契機,仁化縣大力推廣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技術,在扶溪鎮、丹霞街道等區域建成了現代農機作業服務千畝示范基地。目前,全縣機耕率約98.7%,機收率約95%。
為強化技術支持,仁化縣還與省、市科研院所及高等院校開展深度產學研合作,把科技特派員請進來,在扶溪鎮等地建立水稻產學研基地,設立了水稻標準示范田,提升糧食生產技術,并且創新構建“省、市、縣、鎮”四級農業技術推廣模式,組織農技人員分赴田間地頭提供水稻種植全程技術指導。
同時,當地還積極推進“技術興糧”工程落地,今年在黃坑鎮建成“再生稻、旱直播”示范基地1400畝,集中示范推廣“再生稻、旱直播”技術,可實現連片稻田一次耕種,收獲兩季稻谷,不僅降低了生產成本,也促進糧食增產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