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國內疫情防控陸續傳來好消息,16日起,湖南除張家界以外全域均為低風險地區,景區場館陸續開放,但文旅市場還是沒能趕上這趟旺季的末班車。一場突發疫情不僅讓市場期盼已久的暑期旺季僅持續十多天便草草結束,也將張家界的《魅力湘西》劇場推向風口浪尖。短時間內,多場文旅演藝陸續宣布延期或停演。在這背后,我們看到的不僅是文旅演藝行業本身的脆弱,休閑度假時代下市場需求的變化,也正為這一行業帶來多方面的挑戰。
從行業特點來看,當前國內文旅演藝多離不開“重資產”和“人員密集”兩大特點,這就導致了其難以避免地受到疫情的負面影響。尤其是山水實景演出中龐大的演員陣容和舞臺投入,意味著需要大量的觀眾才能收回成本。停演很難,限制上座率時開演更是無奈之選。此前就有業內人士稱,上座率不超過30%的票房也許連場租都不夠,相當于演一場賠一場,然而不演出只能等著坐吃山空。
而眾所期待的滿場,一旦涉及疫情傳播,就會成為一場噩夢。以定位大型民俗歌舞史詩的《魅力湘西》為例,其演出地張家界魅力湘西國際文化廣場總投資4.5億元,劇場座位數2800個,可謂重資產投入。隨著暑期來臨,張家界《魅力湘西》每天常態化連演4場,日接待人數超過1萬人。加上劇場內人員密集、空間緊湊和場次之間消毒不徹底等因素,演藝劇場成為疫情傳播的高危場所。
失去暑期旺季之外,市場變化給文旅演藝行業帶來的挑戰也不容小覷。如海量演員團隊和巨額投資打造的傳統山水實景演出,在觀光游時代十分“吃得開”,但隨著休閑度假時代的到來,同質化的內容難以受到市場青睞。
值得一提的是,道略文旅產業研究院院長毛修炳曾引用一項消費者調查表示,“一半以上的人都更偏愛互動型的活動,大家不喜歡正襟危坐地看表演,而是喜歡參加各種音樂節、戲劇節等,沉浸式演出既是活動又是互動。”
筆者認為,當前的傳統旅游演藝一邊面臨著體量大、人員多帶來的高成本風險,另一邊面對的是觀眾需求的更新,沉浸感和互動感強的文旅體驗無疑更受歡迎,傳統文旅演藝應盡早考慮轉型升級。
常變常新,是傳統文旅演藝轉型升級的出路之一。演藝內容上首先應避免同質化,要立足當地獨有的文化特色,同時擺脫對景區的過分依附,乃至形成具有影響力的文化IP。與此同時,文旅演藝還應關注當前“Z世代”等主流消費群體的喜好,平衡好演藝內容和表現形式,善用VR、AR等沉浸式“黑科技”。此外,在國內游仍然受阻的情況下,文旅演藝需要考慮更多聚焦本地客群,這對內容的創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可以肯定的是,常變常新的優質文旅演藝不會成為一次性消費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