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涼爽、干凈、亮堂,逛一圈,里面從蔬果到熟食,從小吃到快餐,還有老百姓生活所需的理發店、裁縫店、小電器維修店等等一應俱全。9月22日,全市農貿市場文明典范城市創建常態化推進工作會召開,會議分為現場觀摩和開會上下半場。觀摩環節,與會的市相關部門和全市各板塊相關負責人觀摩了三個農貿市場,龍江社區智慧鄰里中心、科巷新市集和蘭園菜場,這是正在“變身”的南京新菜場的典型,記者跟隨觀摩發現,新菜場在留住煙火氣的同時體現了三變。
第一變
科技賦能讓菜場更智能
農貿市場是疫情常態化管控的重點場所,在龍江社區智慧鄰里中心,各項管控措施落實到位。驗碼、測溫后依次進入市場是第一步,在這里,查驗健康碼不是由工作人員查看,而是一臺掃碼的儀器,進入者將健康碼對準掃描口后,顯示屏上就可以立刻比對是否本人持碼,同時還能顯示行程,這些數據都可以收集并傳輸。
“這是鼓樓公安分局設置在菜場的驗碼設備,比人工比對快,功能也更多。”市場工作人員說,除了人臉識別外,掃碼儀可以查到行程,如果需要查找到過中高風險區的人員或者查找密接、次密接人員,這些數據將為公安和疾控部門提供便利。
“女性顧客占76%,男性占24%。”在菜場,顧客的大數據分析也能實時顯示,市場可以根據顧客是女性更多還是男性更多、購買習慣、暢銷品種等及時調整業態,為顧客提供更人性化的服務。
在科巷新市集,任何一種菜品果蔬,購買者都可以拿到位于三樓的檢測中心,查詢產地和是否有農藥殘留。
各種高科技設備的應用,正賦予農貿市場更多科技范兒,讓管理更加智能,這是新菜場有別于傳統農貿市場的第一變。
第二變
傳統菜場變身商業綜合體
在很多人的傳統印象里,菜場是買菜的地兒,可今天,它正變身成讓人可以吃穿用一站購齊的商業綜合體。
龍江社區智慧鄰里中心位于住宅集中區,之前是一個老式農貿市場,只可以購買食品,現在是一個綜合性商業體。走進菜場,一樓是各種熟食和小吃,有鹵菜店、面點店、面條店、酸菜魚店、炒貨店等;二樓則銷售蔬菜和水果,一個個攤位上,整理得清清爽爽的蔬菜碼放整齊,明碼標價; 三樓是蔬菜和水產區,這里專門辟出了一個區域,銷售本地蔬菜和水果。市場管理方負責人說,這樣分開后,不僅便于管理,而且環境更衛生,生熟分開、干濕分開,市場更干凈了,也可以減少病害傳播。
科巷新市集和前身科巷菜場比,功能更多了。在這里能真正吃穿用一站式搞定——除了有蔬菜水果生熟食售賣外,在一樓還有奶茶店、小超市、小精品店、理發店、裁縫店、家電維修店等。
蘭園菜場除了樓上的菜場區域外,一樓還有一些老字號餐飲店、快餐店、文具店、小超市等。
第三變
市民文明習慣更好了
在管理模式上,這三家新菜場的管理和過去有了很大區別。除了市場要發揮主體責任外,菜場所在的區成立了管理專班,抽調所在街道的工作人員,區市場監管、城管、消防等相關部門組成,強化市場管理。
“現在市場的環境提升了,管理水平上去了,經營戶的配合和衛生自覺性也更好了。”龍江社區智慧鄰里中心市場負責人說,市場的經營戶已全部完成了新冠疫苗的接種,對定期核酸檢測也非常配合,平時大家都穿起了“紅馬甲”,既是市場的經營者,更是志愿者,環境保潔、提醒大家戴口罩、保持衛生等工作,大家都參與進來。
環境改變人,不僅經營戶,顧客的文明習慣也更好了。“佩戴口罩、排隊這些都不用提醒,大家都能自覺做到,地上看不到垃圾。”蘭園菜場一位保潔員說,以前菜場地上經常能看見菜葉子、垃圾,里面大聲吆喝鬧哄哄的,現在這些情況再也看不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