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節的長假馬上就到,吃喝玩樂的日程表都安排上了嗎?如今,天津的城市顏值不斷“爆表”,網紅打卡景點不僅吸引著四面八方的來客,天津人自己也玩兒不夠。隱藏著故事的五大道,流淌著浪漫的海河景……還有各種娛樂,時尚的,傳統的,看電影新片兒,聽茶館相聲,進音樂廳,去大劇院……要說玩兒,天津人是內行,因為在這個城市里,文化的積淀和環境的滋養,早讓玩兒這件事有了講究。把時間推回到百年前,天津已經是最有吸引力的“打卡地”。
在天津“追星”得是內行
明星開演唱會,粉絲們追著跑。這事兒放在近百年前在天津都不算新鮮。作為曲藝之鄉,戲窩子的天津,名角兒云集,好戲連臺。當時多大名氣的角兒,都得在天津亮一亮能耐,得到天澤觀眾的認可才行。天津人懂藝術,也會“捧角兒”,在天津能紅,那算是有真本事。天津不僅“提供”了懂行的觀眾,也提供了當時最優質的演出場所,所以,演員們愿意來天津演出,四面八方的“粉絲”也會專程來天津看戲,追自己心中的星,享受當時最好的劇場環境。
中國大戲院,就是名角兒們爭相辦“個人專場”的寶地,能登這個舞臺,享受觀眾的叫好兒,那必須是當時的“頂流”。中國大戲院的開幕首演,就是上了當時“娛樂頭條”的。據京劇大師馬連良再傳弟子,天津京劇院馬派老生名家魏以剛介紹:建中國大戲院源于京劇大師周信芳先生的提議,1934年周先生來天津演出時提起,天津乃商賈云集,九河交首之重鎮,名家薈萃,文風古遠,但沒有一座像樣的大型劇場,實為憾事。之后,天津各界及戲劇名家商議,為天津建一座具有當代最高水準的大劇場。
當時眾多商家名流共籌資五十余萬銀元,并向社會公開出售股票。興建了建筑面積7000多平方米的劇場,定名:中國大戲院。建筑巧妙,場內沒有任何立拄,設三層觀眾席,弧形舞臺、大型化妝室,有樂池和當時十分先進的舞臺電動升降式布景吊杠,據魏以剛先生介紹:1936年9月19日,中國大戲院舉行隆重的開幕典禮。當時的抗日名將,天津市市長張自忠將軍為戲院剪彩,京劇大師馬連良先生主持剪彩儀式。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馬連良先生親自加演《跳加官》,為開幕賀喜。之后馬先生又與眾名家合作演出了《群英會》《借東風》,當時的盛況還真是要到“賣掛票”的情景,當時要是有網絡,那一定是熱搜第一。從此后中國大戲院的舞臺上一直群星璀璨,也成為觀眾享受藝術的圣地。
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的天津,茶樓、書場、戲園子如雨后春筍,遍地皆是,最多時達一百七八十處。各曲種、各路身懷絕技的演員云集天津。滿足了人們不同的欣賞需要,各地的觀眾也紛紛來天津為自己喜歡的角兒“應援”。直到如今,天津的演出市場仍然火爆,名流西岸謙祥益,大戲院里聽好戲,它們早就成了新時代的網紅打卡地。
百年前就流行“瞧電影兒”
過節放假,是電影票房的黃金季。如今什么高科技都可以用到電影院里,看場電影“挑費”也不小。在百余年前,電影還是件很新鮮的事物時,天津人已經接觸這種時尚藝術了,“瞧電影兒”是社會活動也是高級的娛樂方式。
早在1906年12月8日,天津的權仙茶園就開始放映電影片,這里是天津及至全國最早能看電影的地方。“權仙茶園”,初創于1904年,1907年經過改建,正式改稱為“權仙電戲院”。天津人獨資經營的中國最早的影院誕生。影院裝修典雅,男女分坐,上下密排電風扇,炎炎夏日滿座生風,中外官紳攜眷觀影,常常觀眾盈門。每三日更換一次新片,上映的都是國外最新潮的影片。
天津電影史上的第一部有聲片是在當年的平安影院放映的。天津市檔案館編研專家周利成先生介紹:平安電影院始建于1909年,原址在今解放橋以南舊新華銀行大樓對面,主持人是英籍印度人巴厘。盡管當時影院的設備非常簡陋,且所放映的也全是粗制濫造、荒誕不經的外國影片,但由于電影當時還算是新生事物,出于好奇,觀眾仍是趨之若鶩,該院放映的影片多是無聲短片。1919年,因影院附設的咖啡館廚房失火,平安影院付之一炬后,影院只得臨時遷至今北京影院后的一幢舊房內作為過渡,1922年在小營門(今音樂廳)建成新平安后,該院即告停業。1929年12月31日晚,平安影院放映有聲片《歌舞升平》,這也是天津電影史上的第一部有聲片。有聲片最初是唱盤配音,后改為片旁聲帶發音。平安影院開創有聲片,使天津觀眾耳目一新,同時也為影院帶來了不菲的收入。
時尚娛樂留下一條網紅路
逛逛五大道,如今是知名的打卡地,來賞景的,來聽故事的,來玩兒的,來吃的,來拍視頻的……讓五大道的人氣不斷“出圈”。逛五大道,很多人以馬場道為起點,說到馬場道,就得說說“高端娛樂”——賽馬。
天津市檔案館編研專家周利成先生介紹:1886年,天津海關稅務司、英籍德人德璀琳,通過直隸總督李鴻章取得了佟樓以南的200余畝土地。先是在此建起了一座別墅,人稱“德璀琳大院”,后又建成了一座賽馬場(今天津工業展覽館一帶)。賽馬場初時以“鍛煉身體”“改良馬種”“繁榮市場”為名,但實質上卻是一大賭場。1900年,義和團運動席卷天津,團民一怒之下燒毀了賽馬場的看臺。八國聯軍侵占天津后,英國工程師就與德璀琳合作,重建了賽馬場。1901年,整體呈橢圓形的賽馬場竣工后,定名為“天津英商賽馬會”。同年,英租界當局以溝通馬場為名,從賽馬場經佟樓,沿英租界直到墻子河的德門(俗稱小營門),修建了一條通往賽馬場的道路,取名馬場道(初名馬廠道)。在賽馬場西側還有一座鄉誼俱樂部,建于1925年,為英商景明工程司設計,賽馬會投資興建。內設室內游泳池、地球、臺球以及彈簧地板的舞廳等設施。建國后,幾經擴建,成為天津干部俱樂部。
當時,賽馬不僅是一項代表身份和品位的休閑運動,也是吸引眾人出門游憩的觀光活動。到20世紀30年代后,賽馬在天津已成為一項熱門娛樂項目。正如當年的天津歌謠所說:“馬場道上真熱鬧,汽車來回地嗚嗚叫。一份商報賣一毛,還有人問你要票不要票,馬場門口賣一元,現在只要洋五角。搖彩的銅球嘩啦啦地響,花錢買票好像搶,滿心指望要贏錢,鬧了半天是空想。”不僅說出了當時的熱鬧,也諷刺了當時這項運動摻雜進了賭博的性質,警醒人們不應該沉迷賭博。
如今,天津還是一座充滿了歡樂的城市,仍然一直走在時尚的前沿,一直保持著玩兒有玩兒的學問、樂有樂的文化的城市風格。放假了,在天津,好好玩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