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不僅僅存在于人類社會,也存在于人與自然之間……10月25日,在2021南京和平主論壇上,來自和平教育、城市規劃、公共衛生、文化藝術等多個領域,不同膚色、不同語言的專家學者,圍繞“和合共生 與自然和平相處”的主題,分享他們在人與自然間進行的“和平試驗”,交流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與案例。
三江源國家公園的雪豹和原住民
日前,我國宣布正式設立第一批國家公園,其中就包括三江源。當天,山水自然保護中心主任趙翔以《從多樣性到主流化,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可能》為題,分享了過去十年在三江源從事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感想和收獲。
趙翔認為,和平的真正內涵是包容,是多元,是接納,“生物多樣性保護主流化實際上是文化多樣性的表現,這本身就是一種價值觀,為人們提供了重新看待世界和平的視角。”
雪豹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可對牧民來說,卻是一個會吃牛羊的“壞家伙”。趙翔說,他和同事基于研究做了一款產品,名為“雪豹自然體驗”,讓當地的老百姓接待外來的游客觀賞雪豹。
據悉,2019年,玉樹藏族自治州雜多縣昂賽鄉與山水自然保護中心合作開展的這個自然體驗項目,拿到了三江源國家公園第一個特許經營權。訪客通過預約,參與自然體驗,當地牧民通過培訓,為其提供向導、交通和食宿服務。
第一批國家公園名單公布后,人們是否可以進入國家公園,成為熱點話題。
“生態旅游應該是負責任的旅游。”趙翔認為,未來去國家公園旅游,首先要符合國家方針和政策; 第二是要尊重當地原住民的參與,符合生態保護的目標;第三是要有精細化的管理和嚴格的控制。如果這些條件都具備,普通游客走進國家公園還是可以期待的。
紅山動物園的“毛孩子們”和全國的大小朋友
在一片農田、水塘、山林之間,棲息著揚子鱷、小麂、獐子等長江中下游動物。今年國慶假期,南京紅山森林動物園的本土物種保育區正式開放了,引來各方關注。
在當天的論壇上,南京紅山森林動物園園長沈志軍分享了這個做法,“我們希望能夠喚起大家對兒時野趣生活的回憶,思考人類和野生動物相互依存的關系,以及不同生態里不同物種的聯系。”
沈志軍介紹,在紅山森林動物園,志愿者群體已經成為越來越重要且不可或缺的力量。他們的參與讓科普教育、動物保護顯得更加有意義,他們是直接的參與者和踐行者,也是社會文明的推動者、傳播者和代言人。
“自去年開始,園里的‘毛孩子們’ 收獲了來自全國各地家庭、學校、企業的暖心關懷,給予我們物質上和精神上的無私幫助。全國各地的大朋友和小朋友們一波波關愛紅山,讓‘紅山’成為名副其實的網紅打卡點。”沈志軍說。
大熊貓公園的特色魚類和打工人
論壇上,南京大學教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平學教席主持人劉成分享了他對論壇主題的理解。
“沒有自然和人類的和平共處,就沒有真正的和平。”劉成說,和平不只是沒有戰爭、人與人和平相處的狀態,它更意味著人與自然友好相互依存的生態狀況,而本次論壇就傳遞了這樣一種信念。
來自大熊貓國家公園的平武縣關壩流域自然保護小區巡護員李芯銳分享了他踐行這一理念的故事。
李芯銳是退伍軍人,他參與成立“四川關壩流域自然保護小區”,開展野生魚類恢復、野生動物監測等保護工作。他帶領關壩村民一手抓生態保護,一手抓產業,為脫貧攻堅貢獻屬于自己的力量。
這些年,從動物保護擴展到森林、河流,山里的動物們——熊貓、灰熊、金絲猴回來了,水里面的魚、水獺回來了,李芯銳和村民也獲得了收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環境好了,村民進行養蜂,嘗試做自然教育,開發特色魚類,收入增加了,很多在外打工的人都回來了。”李芯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