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今年“雙十一”第一輪預售和尾款支付結束,第二輪預售緊鑼密鼓開啟。記者采訪中發現,實戰經驗豐富的網友們都有一套實用的“避坑”指南:金額不對,留存證據、聯系客服;發現當天秒殺更便宜,就先付尾款再退單,重新購買;直播優惠截圖留存、等收到貨物逐一對照……面對商家五花八門的套路和一個接一個的坑,消費者“不買單”了,消費也更趨理性。
當天秒殺反而更便宜?“尾款人”:先付款再退單
“雙十一”第一輪預售階段,錢女士就購買了一款預售商品并支付了100元定金。但到11月1日凌晨付尾款時,錢女士發現,當晚秒殺的價格反而比預售價格要低。“這款商品原價1899元,預售定金100元,尾款1699元,優惠100元。結果我發現,當晚秒殺價只要1759元,比預售價格還便宜40元!”她對此十分無語,這意味著支付了定金反而讓自己失去了享受更優惠價格的權利!“朋友說要不就算了,就40塊。我才不呢,這個坑我不跳。最后是先付了尾款然后又進行了整單退款,最后重新按1759下了單。”
熬夜苦守付尾款,結果發現全款秒殺價更便宜的不僅是錢女士。記者在網絡上搜索發現,不少網友都有類似的經歷。值得注意的是,大部分網友也都沒有選擇“吃下這個虧”,有的選擇和客服溝通解決;有的和錢女士一樣直接重新下單,并通過先付尾款再第一時間退單避免定金損失。
促銷活動“明降暗漲”?網友:果斷“請離”購物車
市民陳女士此前“心儀”一款保溫杯很久了,就等著“雙十一”享受更多優惠。觀察幾天后發現,10月30日,該保溫杯的價格突然從29元漲到59元,算上2元的優惠價,最終價格57元。“這簡直太過分了。我當時就把它從購物車里刪掉了。”陳女士說。
無獨有偶,張同學也向記者透露,之前收藏的一件衛衣,標價89元。11月1日當天,他發現標價變成了159元,各種優惠券、滿減后,最終實價又回到了89元。“這是典型的明降暗漲,商家自作聰明,我們也不是吃素的。第一時間我把這件衛衣‘請離’了購物車。父母賺錢不易,網購還是要多留點心。”
如果全款付了才發現中了“明降暗漲”的坑,該怎么辦?記者就此咨詢相關法律界人士后獲悉,商家虛構原價、暗中提價的行為涉嫌價格欺詐,賣家構成欺詐的,買家可以要求“退一賠三”。遇此情況,消費者可保留消費憑證和溝通記錄,向電商平臺或消費者協會舉報并索賠。
買一件商品卻付兩次錢?寶媽:留存證據及時維權
10月30日,在其他家長的推薦下,林女士為其剛上幼兒園的閨女在淘寶下單了某品牌120cm尺碼的三件套校服,優惠價158元。次日,林女士通過學校班級群了解到,閨女穿120cm的校服會偏大,便當即聯系客服,要求上述訂單按退款處理。在得到客服同意退款的回復后,林女士再次下單,花158元購買了100cm的上述套裝。
11月2日,收到100cm套裝后,細心的林女士打開淘寶,在“待收貨”頁面確認收貨后,意外地發現了此前已申請退款處理的120cm校服的訂單,物流信息顯示同樣是已收貨。她這才意識到,該訂單158元退款她尚未收到。隨后,她聯系客服提出自己的疑問,質疑退貨訂單為何還有物流信息,退款金額為何遲遲未到賬。對此,客服以“訂單量太大、工作疏忽”等為由致歉,并請林女士重新發起退款申請,客服承諾會妥善解決。
“我只收到了一套校服,但其實花了兩套的錢。如果我沒發現這個120cm的訂單,那真的只能自認倒霉。”林女士說,雙十一網購不僅僅是體力活,更是腦力活,幸好她將此前跟客服溝通退款的記錄都截屏保存下來了,后續溝通就比較順利了。
上述法律界人士坦言,林女士算運氣好的,如果與商家協商后無法妥善解決,消費者一定要及時向市場監管部門投訴或舉報,積極維護自身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