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雨生寒未有霜,庭前木葉半青黃。北京時間11月7日12時59分迎來了“立冬”節氣。此時節,黃花帶露,紅葉滿階,秋意雖未盡消,寒風凜然而至。
中醫認為,立,建始也,冬,終也,萬物收藏也。俗話說“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此時養精蓄銳,為來春生機勃發作準備,來年方能身體健康。而眼下也到了上呼吸道感染、季節性流感的高發季。與其他節氣不同的是,老南京的立冬習俗,更多與健康防病有關。立冬如何進補如何防病?來學學老南京人的招!
防病防痛
吃口大蔥煲個蘿卜絲蛋湯
自古以來,立冬不單單是一個節氣,還是我國民間非常重視的季節節點之一,在古代是“四時八節”之一。作為重要的節日,立冬這是有很多傳統習俗。而對于老南京人來說,立冬的大多數傳統習俗都是防病的,就連“吃”也不例外。
南京有句諺語,“一日半根蔥,入冬腿帶風”。一立冬,老南京人就特別注意吃生蔥,以抵抗南京冬季濕寒,減少疾病的發生。按老人的講法,蔥性溫味辛,能發散讓人出汗,使體內郁滯不通的陽氣隨著汗液排出,陽氣運行便通暢了,病邪也就隨汗被驅除了。
南京人還常把“立冬嗖嗖疾病盤,大蔥再辣嘴中盤”這句老話掛在嘴邊。為了入冬后的健康,南京人此時也學著北方人吃起了生蔥,或切節以香油、味精、鹽拌均勻,或切生蔥花佐食生吃。
“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對于很多老南京而言,秋末冬初煲個蘿卜絲蛋湯也是少不了的。而立冬吃水餃的習俗,則是因為水餃外形似耳朵,人們認為吃了它,冬天耳朵就不受凍,所謂“立冬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雖是玩笑的說法,但民間也頗為流行。
早睡晚起
多曬曬太陽
隨著天氣日漸寒冷,中醫認為,寒與腎相應,易傷腎的陽氣,因此主張“早臥晚起,必待日光”的古訓。
“其實唐代名醫孫思邈就曾說過,‘冬月不宜清早出、夜深歸,冒犯寒威;早睡以養陽氣,遲起以固陰精’。成年人一天要保證8小時睡眠時間,充足的睡眠能有效恢復精力,養陰培氣,有益于冬季陽氣潛藏,陰津蓄積。晚間可揉搓足心涌泉穴,緩解疲勞、促進睡眠,睡前也可熱水泡腳。”江蘇省中醫院腎內科副主任、國家青年岐黃學者高坤主任中醫師向記者解釋:“意思就是冬天要早睡晚起,等太陽出來再起床以避陰采陽,中醫學極為重視陽光對人體健康的作用,常曬太陽能助人體的陽氣。”南京市中醫院針灸科阮志忠主任中醫師則補充,立冬之后建議晚上11點前就入睡。
秋末冬初,日落逐漸提前,光照時間短,人體大腦松果體褪黑激素分泌增強,能影響情緒。高坤解釋,光照可抑制此激素分泌,因此要多曬太陽,特別是背部要多曬,“立冬運動要堅持,但保暖是關鍵。運動以靜態運動為主,可選擇打太極拳、八段錦、散步等,不適宜做劇烈運動,以微出汗為佳,避免大汗而使陽氣外泄。”
精準養生
進補也有男女老幼之別
冬季草木凋零,萬物閉藏,人的養生也進入“藏”的階段,即進補。俗話說:“冬天進補,春天打虎。”立冬也是進補的最佳時節。
“立冬補冬,不補嘴空”,高坤表示,此時應該多吃一些溫熱補益的食物,這樣不僅能使身體更強壯,還可以起到很好的御寒作用,“但應在醫生指導下,針對自身體質選擇清補、溫補或小補,用以滋陰益氣,忌油膩厚味或盲目進補。”
高坤解釋,食補可以提高人體免疫功能,促進新陳代謝,使營養物質轉化成能量并最大限度地儲存于體內,有助于體內陽氣的升發,“飲食上多吃滋陰潛陽、溫熱補腎之物,黑色入腎,多吃些黑米、黑芝麻、黑棗、烏雞等,還有板栗,健脾補腎。增加動物性食物,如瘦肉、蛋、禽、魚、奶,增強免疫力,保證足夠量的主食,除了米飯、面食等,多吃薯類,可以經常喝粥。少吃寒性食物,可以嘗試藥膳進補,如平時煲湯加黃芪、山藥、銀耳、枸杞、紅棗、海帶、羊肉、雞肉等。”
當然,人有男女老幼之別,體質有虛實寒熱之辨,高坤認為,進補養生也要根據實際情況有針對性,“中醫養生的原則為:少年重養、中年重調、老年重保、耄耋重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