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長江經濟活動十分繁忙的情況下,南京還能保持著穩定的江豚種群棲息,是很不容易的。”中國人與生物圈國家委員會秘書長、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王丁日前在出席“2021南京長江江豚保護主題月”啟動儀式時這樣說。
經過多年悉心保護,江豚已成為南京一張“活名片”。記者從市綠化園林局江豚保護區管理站了解到,為摸清江豚保護區內生物資源及水域生態環境現狀,南京現已啟動為期一年的江豚保護區本底資源調查。今年底還將建設完成保護區水域智慧防控系統,全方位為江豚看好“家門”,營造宜居環境。
江豚離岸越來越近
“看,江豚又冒頭了!”昨天上午,在中山碼頭江豚監測點,保護區監測員武家敏機警地按下攝像機快門,只見遠處的江面上,江豚時而露出腦袋又迅速鉆入水下,像極了游泳健將的換氣動作。
武家敏告訴記者,現在在南京江邊監測到江豚已是稀松平常的事,特別是潛洲到長江大橋、大勝關長江大橋到江心洲長江大橋、江寧新濟洲3片水域,一年四季都可以看到江豚,并且隨著生態環境持續變好、禁捕發揮實效,江豚受到的干擾少了,膽子也大起來,游玩時離岸邊越來越近。
南京是目前全國唯一可以在主城區江段看到江豚的大城市,且穩定棲息著一個50多頭的江豚種群。
構建立體監測體系
早在2014年,江豚在南京就有了自己的“家”——南京長江江豚省級自然保護區。這個“家”西起江寧新生洲,東至南京長江大橋,全長44.8公里,總面積86.92平方公里。2018年,保護區列入國家級生態保護紅線區域范圍。
為實時掌握江豚動態,保護區內構建了“水上、水下、岸線”立體監測體系,并在濱江岸線建成全省首個長江江豚監測站。水上的智能監測系統,可以24小時抓拍江豚的出沒情況;岸線的6處人工監測點,每天記錄下江豚的活動節律;水下的聲學監測系統,時刻接收江豚的發聲信號。眼下,我市正在保護區水域建設智慧防控系統,讓江豚也用上“智能家居”。該系統建成后,將通過雷達電子圍欄實現從預警到快速響應再到信息記錄保存全過程的信息化執法,大幅提升保護管理水平。
為確保擱淺、受傷的江豚第一時間得到救助,減少受傷降低死亡率,2020年4月,我市在保護區新濟洲夾江水域建成總面積約300平方米的江豚救護基地,配備救護專用醫療設施、設備和專家團隊,具備可同時救護4頭江豚的條件。
已啟動保護區本底調查
胭脂魚、長吻鮠、青草鰱鳙……10月21日,在魚嘴濕地公園啟動的“南京長江江豚保護主題月”活動增殖放流環節,志愿者和市民一起將一包包魚苗投放長江,為江豚添“口糧”。在南京,保護江豚已成為全民共識,圍繞江豚保護的科普宣教活動也是豐富多彩。“南京長江江豚保護主題月”便是南京打造的一項社會廣泛參與的愛豚護豚活動,現已開展了第三屆。增殖放流、公益跑、攝影(影像)大賽等主題月系列活動,每次均吸引數萬人參與。
長江里除了江豚,還有哪些江豚的“玩伴”?眼下,為進一步摸清保護區長江江豚及生物資源的物種組成、生物學特征、資源量現狀及時空變化,南京已對保護區啟動為期一年的本底資源調查。市綠化園林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將依據此次調查數據編制調查報告,出版保護區魚類、植物等相關圖譜,為進一步科學保護江豚提供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