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多歲的天津,仍然像個充滿了活力的少年,各方面迅猛發展,充滿朝氣;600多歲的天津,仍然是個高顏值的少女,經常以最美的姿態驚艷世人。既有內涵,還有外貌,再加上獨特的個性,天津“吸粉”無數。外地客對天津的印象就是很熱情、很有趣,好玩的多、好吃的也多。還有一點“名聲在外”,就是“在天津分不清東南西北”。因為天津的路隨海河的走向,不那么筆直,所以,人們習慣說“簡直走”“往左拐”……其實,幾百年前的天津城也是四四方方,東南西北分明的。而且,還是按照算盤的樣子修建的,這“算盤子兒一打搖錢樹”,給天津帶來了無限的財氣。后來因為城市的拓展,城墻不在,但原來的城墻成了通途,老城周圍也成了聚財氣金銀窩。
一把“算盤”財聚津城
永樂二年(1404年),天津設衛筑城,修建門樓,挖掘城池。城垣外用城磚,內用土坯,呈矩形,俗稱“算盤城”。天津市檔案館編研專家周利成先生給我們描繪了當年天津城的具體模樣,原來,早在津城初建時,就有了自己的“LOGO”,一把算盤的定位,也注定了它將是經濟發達,商賈云集的寶地。
有城墻當然也得有城門,600多年前,天津城四面開門,門上建高大城樓,北城門樓為最大。四門題字,東門為“鎮海”,南門為“歸極”,北門為“帶河”,西門為“衛安”。從這城門的名字就知道了天津的地理位置,臨河靠海,風水之地。到弘治四年(1491年),明政府重修城垣,改土城為磚城,變更了四門名稱,東門稱“鎮東”,南門稱“定南”,西門稱“安西”,北門稱“拱北”。在城的四角增設“角樓”,還添加了與護城河相通的四座“水門”,引海河水入城。這回大家就知道了,以前天津城是東南西北非常分明的。而東南西北的生活形態也是分明的,有“北門富,東門貴,南門貧,西門賤”之說。“北門富”是說北門內大街金店、銀號較多;“東門貴”是指東門內大街有官衙、鹽商和孔廟;“南門貧”是說南門內大街的住戶多為貧苦百姓;“西門賤”是因西門內大街附近有一些婦女因生活所迫而不得不做起了皮肉生意。這樣的概括雖然難免有些偏頗,但也是舊時代生活的寫照,不像如今,講求均衡發展。
天津是一個歷經了數百年滄桑的城市,它的老城墻也和這個城市一樣,經歷著風霜雨雪,歲月變遷。城垣也不知重修重建了多少次,據統計,從清順治到嘉慶的140余年里,就重修了12次之多。1900年,都統衙門下令拆除了天津城墻,見證了天津近500年發展史的城垣永遠地消失了。
“算盤”的框架已經不在,但是它的輪廓和寓意卻依然保存。四面城墻變成了知名的馬路,商鋪、巨賈、名人、過客……如同散落的“算盤子兒”,還在這里流動著,忙碌著,籌劃著……創造著一段段歷史。
如今還能走在“城墻”上
天津其實有過兩道城墻。清晚期,老城墻已經殘破不堪,喪失了御敵的功能。咸豐九年(1859年),駐守天津的僧格林沁親王根據地勢,在城外挖深壕、筑土墻,建成環形外墻。內外墻最近處3里,最遠處6里,全長36里。外墻上安裝先進的火炮,還建了11座營門連通內外。墻外挖壕溝,后注水成為護城河。天津人稱呼外墻為“墻子”,稱護城河為“墻子河”。
1900年,城墻被拆除之后,四墻的墻根處修建了東南西北四條環城馬路。新中國成立后部分墻子河陸續填平鋪路,鋪筑成南京路、長江道等道路,殘存的墻子河成為津河的一部分。如今,這些道路依舊在,也還是重要的交通干線,更是市中心的繁華區域,人們走在這些道路上,其實就是走在原來天津城的“城墻”上,過往的光陰,有艱難也有繁華,來來往往多少代人的不斷前行,才有今天的繁榮景象。
120年前,天津沒有了城墻,繞城的4條馬路成了城市“邊緣”最熱鬧的地方。1906年,比利時電車電燈公司在這4條馬路上修建了繞城的白牌電車。叮叮當當的車鈴,熙熙攘攘的人群,讓代表城市邊界的城墻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記憶,讓這個城市的生活不斷向外拓展,人們活動的空間更廣了,城市的格局也更大了。
沒了城墻有了“圈子”
“東馬路上有五和商場、同升和鞋帽店、樂仁堂藥店,還有郵局、自行車行、家具店、賣汽燈的商店。東馬路靠南面還有一家新華戲院。還有多少人的童年記憶——天津市少年宮。小時候,誰要是能參加市少年宮的活動,能加入這里的合唱團、鼓樂隊,那是最露臉的事了。”很多老天津人說起東南西北4條馬路,首先會想到的是東馬路,因為當初那里最熱鬧。
在天津“老人兒”的記憶中,北馬路則是個娛樂的好地方,有天津影院、華北影院,還有祥德齋糕點店,雖然不能總是抱著點心去“瞧電影”,但是,偶爾一次的奢侈和甜蜜卻總在心里。與北馬路的“小資”相比,南馬路上的生意更親民,小酒館、小吃店,還有林立的五金商店……滿足著人們最普通的生活和生產需求。再轉到西馬路,最著名的就是那里有很多賣布頭的商鋪,還有就是賣牛羊肉和清真食品的商店、飯店……讓這里成了最體現“溫飽”的所在。
四面城墻成了通途,也成了滿足人們衣食住行生活所需的商業、服務業聚集區。而連接著四面城墻的“四個角”,更是聚集了人氣和財富的好地方。東北角的官銀號、正興德等老字號,還有承載著多少人的夢想、充滿書香的東北角新華書店,代表上世紀80年代流行前沿的牡丹美發店……西北角如今名氣之大,好像壓過了其他“諸角”,因為這里藏著吃貨們最喜愛的天津味道。從早點到夜宵,從小吃到大餐,好像帶上“西北角”這個招牌就多了一種誘惑。東南角的鼎章照相館,是多少代天津人留下人生第一張照片和新婚最甜蜜時刻的地方;西南角的四海居當初是人們宴請重要客人的津菜老字號……
沒有了城墻,卻在“城墻之上”“城角之處”添了無盡的人間煙火氣,圍著天津的老城形成了天津特色的商業圈。同時,“外溢”的城市生活已經讓城里城外的差距越來越小,一些新的道路和新的商圈也就隨之形成。1901年拆除城墻后,在南關老街的東側開辟出一條新路,叫南關大街,正對著老城里的南門,這條街并不長,也就到今天的服裝街口。1932年后,南成路至多倫道口,叫南門外大街,再向南叫海光寺大街。到1975年,撤銷海光寺大街,統稱南門外大街。南門外大街連通著周圍的眾多道路,也漸漸形成了重要的居住區,工廠、學校、醫院、商店、飯店等配套設施也興旺起來?,F在,南門外大街有高樓住宅、綜合商業體,是中心城區的繁華之地,再也不是百余年前的“天津城外”了。
我們居住的這個城市,已經617歲了,我們記住過往,也在不斷謀求發展,這里的人一直保持著勤奮向上的激情,踏實能干的天性,讓一個有歷史、有故事的老天津,依舊青春永駐,朝氣蓬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