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對夫妻離婚時約定女兒由母親撫養,父親卻在一次探望中抱起孩子就跑,消失在茫茫人海……母親經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后,才最終得以抱回朝思暮想的女兒。
小敏(化名)出生于2018年,在她還不到一歲時,父親和母親協議離婚了。協議約定小敏由母親撫養,父親每月要支付4000余元撫養費。不過,雙方離婚后,在2019年年底的一次探視中,父親將小敏帶走,拒絕再送回。母親多次聯系要見女兒,但要么被以疫情為借口回絕,要么雙方就不歡而散,直到2020年上半年,小敏過了2歲生日,母親還是沒能如愿見上孩子。
在母親的家中,為小敏買的新衣服,洗得干干凈凈卻從沒被穿過,尺碼從1歲到3歲,那是一個母親對年幼女兒回家的期盼。2020年疫情稍有緩和之后,母親向建鄴區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男方送回孩子,并按約支付撫養費。法院經審理,認可了雙方在離婚時簽訂協議的效力,認為當事人應當按照合同約定全面履行義務,支持母親的訴請。但男方依然沒有履行生效判決。2020年年底,由父親提起的變更撫養權訴請被法院終審駁回;2021年年初,母親與父親再次溝通要回女兒無果后,向法院申請撫養權強制執行,最終才在法院主持下要回女兒。
這樣的案件絕非少數。近三年來,建鄴區法院少年家事團隊共審理離婚、撫養、探望權糾紛案件968件,探望權問題是這三類案件中最難處理的。
建鄴區法院少年家事團隊的一項調查顯示,在探望權糾紛中,父或母一方以另一方阻撓行使探望權為由起訴的多達60%,約42%的被告一方在答辯中明確表示不讓探望或中止探望。在案件審理過程中,離婚父母互有抵觸情緒,大多不愿意調解處理,案件多由法院以判決形式確定。
不僅審理難,執行更難。36%是被執行人拒不配合,30%是找不到孩子,10%是孩子不同意探望,探望權實現受父母矛盾、撫養費支付、人身權等因素影響,成為困擾執行的難題。
在一起案件中,楊某與徐某結婚后育有兩女,大的10歲,小的8歲,婚后兩個孩子一直隨母親居住在女方父母家,后夫妻感情出現問題起訴到法院要求離婚。雙方都同意離婚,爭議在兩個女兒的撫養問題上。男方提出,兩個孩子至少一個歸其撫養,女方則堅決反對分開撫養。
如何既不割裂親情,又能減少對孩子的身心傷害?在建鄴區婦聯、社區和學校多方配合下,雙方最終達成“確認父親對大女兒享有撫養權,兩個女兒繼續隨母親共同生活”的協議。
不久前,建鄴區法院、團區委、區婦聯等7個部門共同簽署文件,建立建鄴區離婚家庭孩子探望權保護機制,通過訴前調解、訴訟審理、家事調查、法治宣傳、公安協查、心理疏導等多元方式方法,將各方力量聯動起來,形成對未成年人權益的綜合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