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對門住了快20年,對面一向通情達理的老鄰居,最近卻不斷來“挑毛病”——先是罵了自己調皮的小孫子,后來一見面就是冷言冷語,這是怎么了?近日,秦淮區人民法院紅花法庭受理了這樣一起老鄰居間引發的相鄰關系糾紛。通過詳細談話和調查,法官發現,引發矛盾其實另有緣由。
老劉和老趙都年過七旬,兩家從2003年開始搬進小區成為鄰居,一住就是十幾年。兩人家中的兒女還是同事,相處一直不錯。不過,近來,老劉突然發現,原本通情達理的好鄰居像是變了一個人。
起因是老劉的小孫子調皮,玩水槍的時候弄濕了對方家門。老劉說,自己知道此事后剛想上門道歉,卻被老鄰居開口就是一頓罵。老劉被罵后心生不爽,又護著孩子,跟老趙吵了一架。這之后,兩家矛盾越來越大,先是互相指責對方放在門口的東西擋路,后來演變到見面就要吵上幾句,再后來兩家兒女的同事關系也越處越差。
老劉忍不下,向秦淮法院起訴,訴請是要求鄰居拆除自家門口一塊高出地面幾厘米的置物地臺。事實上,這塊置物地臺已經存在了很多年,原告開庭前也承認,要求拆地臺只是一個“名頭”,他就是跟鄰居生氣,小孫子是自家“心頭寶”,卻被鄰居痛罵一頓,他心里十分憋屈。再加上兩家老人都退休了,平日低頭不見抬頭見,相處時間很長,矛盾糾紛不斷。于是,原告想到了起訴,要“懲罰”一下對方。
庭審中,原告家老爺子大倒苦水,日常矛盾說起來滔滔不絕。被告家老人沒有出庭,到庭的是女兒,不斷地反駁、爭執。
法官根據庭前談話內容,結合雙方庭審中的說法,開始“對癥下藥”。法官耐心疏導雙方情緒,讓雙方意識到,多年的老鄰居之所以近來沖突不斷,可能跟老人的身體狀況、精神狀態、家庭生活的變化都有一定關系。不是對門的鄰居變壞了,而是年歲漸長,俗話說的“老小孩”問題出現了。這時的老鄰居,更應當互相照顧,相互陪伴,理解對方的身體和生理變化。家里的兒女不是要指責鄰居的不是,更應當多多陪伴自家老人,這才是老鄰居的新處法。后經庭前疏導,雙方心結打開,原告主動撤訴。
■法官提醒
尊老、敬老、愛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各界應當更多地關注、關愛、關心老年人,重視“老小孩”的精神心理狀態,進一步重視保障老年人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