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期商品、折扣特賣”為主題的商超和門店悄然興起,臨期特賣也加速呈現連鎖化、品牌化的擴張趨勢
(資料圖)
站上風口的臨期食品能否自成一派?
據公開資料顯示,主營臨期食品的折扣連鎖超市小象生活日前已完成數千萬元A輪融資。繼天使融資之后,間隔短短一年的時間,小象生活再次獲得融資,足見資本市場對臨期食品賽道的熱情。
近兩年,臨期食品行業煥發了生機,成為熱門的線下零售業態之一?!芭R期商品、折扣特賣”為主題的商超和門店悄然興起,臨期特賣也加速呈現連鎖化、品牌化的擴張趨勢。
賣點突出迅速出圈
“6.9元的沐浴露、3元一罐的雀巢咖啡、5元的法國巴黎水、半價銷售的樂事薯片,德亞純牛奶20元一箱,在這里都可以買到?!?月25日,在北京一家臨期商品折扣店,90后消費者孫女士正在肆意地“買買買”。她告訴記者,價格如此便宜的秘訣就是產品多了“臨期”二字。
近兩年,臨期食品折扣店持續走俏,尤其受到年輕群體的關注。在一眾零食愛好者的眼中,這里是薅羊毛的天堂。
記者近期走訪了北京的好特賣、嗨特購等臨期食品折扣店,這些店里銷售的商品基本為市場普遍售價的1折至5折。貨架上的食品距過期一般還有2~3個月,有的甚至達半年以上?!暗蛢r策略擊中了價格敏感型消費者,復購率一般超過五成?!币慌R期食品超市的商家告訴記者。
臨期食品的意思,就是“瀕臨保質期,但仍在保質期”內的產品。在業內人士看來,臨期食品是一個早就存在的現象,主要商品來源一個是外貿進來的非暢銷品牌的尾貨,另一部分則是已有的消費品牌和零售渠道的庫存。這些尾貨以前一般只在一些“灰色地帶”進行銷售,像夫妻店、批發市場等,沒有形成品牌化。專營臨期食品折扣店的出現,能讓消費者以更低的價格享受到產品,同時還能幫助商家消耗庫存、提高轉化。
品類豐富、價格便宜,令折扣零售店迅速出圈,業態持續擴張,廣泛進入社區、購物中心、寫字樓、街鋪等多種場景,跑出了好特賣、嗨特購、小象生活等一批專營臨期食品折扣的超市,遍布一線城市到縣城市場。
折扣超市的熱度持續走高,助推臨期食品行業加速發展。艾媒咨詢數據顯示,2021年臨時食品市場規模已達318億元,2025年市場規模將達401億元。業內普遍認為,臨期食品和尾貨賽道是典型的千億元賽道,實現這個賽道的品牌化和連鎖化進程,才剛剛啟程。
業態進一步多元化
找到“寶藏”的不只是消費者,還有各路資本。2021年以來臨期食品行業多個品牌獲得融資,包括好特賣、繁榮集市、小象生活、嗨特購在內的多家企業,紛紛斬獲融資。同時,臨期食品賽道也變得擁擠起來。天眼查數據顯示,去年我國新增臨期食品企業125家。
以頭部企業好特賣為例,不到3年已經完成5輪融資,其目前已在北京、上海、深圳、廣州等多個重點城市布局超過400家門店,預計未來三年門店總數將超過5000家。
除了這些新晉品牌,大型的零售商超也紛紛搶灘折扣店。盒馬、永輝超市、蘇寧等傳統商超品牌都已入局。其中,蘇寧計劃在今年開設100家折扣店,主要銷售網紅代購、折扣商品、進口休閑為主融合日常生活必需品。盒馬也看上了臨期食品這檔生意,去年10月,盒馬生鮮奧萊橫空出世,主要出售各門店當天沒賣完的“日日鮮”商品。
此外,記者走訪中發現,在北京一些世紀華聯超市、物美生活超市,以及便利蜂、711等便利店,在各門店入口處均設有“特價活動專區”,擺放著薯片、飲料等各類打折促銷的臨期食品。在線上渠道,拼多多、天貓、淘寶等電商平臺從2020年底開始也陸續出現了不少臨期食品折扣店。京東平臺上,有商家售賣進口臨期餅干商品折扣力度低至1~2折,拼多多平臺的臨期辣條商品月銷量達到10萬件以上??梢哉f,在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臨期折扣店的業態正逐步走向成熟。
運營模式可否持續
值得關注的是,在走訪中記者發現,有部分臨期食品商店,所售商品并不局限于食品,還包括酒水、護膚品、日用品等其他并未臨期的商品。相比大眾耳熟能詳的品牌,大量新品牌或自有品牌已成為店內的主力商品。這些商品大都為正期產品,產品類別囊括咖啡、巧克力、螺螄粉、小火鍋、鹵味等,售價基本為五折左右。
業內人士認為,將臨期食品作為引流工具,可以化解流量困局,店鋪在獲得穩定客源之后,延伸出賣正期商品的模式,有利于增加營收利潤,解決商品貨源不穩定的難題,同時也給新品牌提供了鋪貨渠道,使行業進一步增強了可持續性。
但伴隨而來的質疑聲也不斷,關于貨源緊缺,臨期食品折扣店產品不臨期,而是陳列眾多小品牌產品的聲音不斷出現。
在美團和小紅書等平臺上有消費者吐槽,慎買折扣店里的不知名品牌商品,甚至還有人發布了相關避坑指南。同時一些消費者對食品安全也產生質疑。黑貓投訴平臺上就有消費者稱,在臨期食品商店購買咖啡凍干粉結塊出現霉斑、買到過期化妝品商家拒絕賠償等等。
在臨期特賣領域,日本誕生了堂吉訶德,作為一個零售新業態,在中國同樣可以成為零售業的重要補充。在這個與時間賽跑的行業,機會與風險并存,臨期食品商家需要在供應鏈、營銷、物流方面修煉好內功,形成規模和品牌效應,既要有“好價格”吸引消費者,還要有“好產品”留住消費者,才能在發展中占據優勢。
本報記者 楊冉冉
《工人日報》(2022年06月28日 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