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位于北京市通州區大運河南岸的城市綠心森林公園,草木氣息撲面而來。從污染嚴重的化工集聚區到生機盎然、風景如畫的“城市綠肺”,城市綠心森林公園生態畫卷正徐徐展開。
(資料圖)
污染企業調整退出
城市綠心森林公園是城市副中心綠色發展的生動實踐,于2018年12月開工建設。就在前一年,該區域還是一片工業大院,其中就有我國規模最大的丙烯酸及酯類產品生產基地,即占地約1.76平方公里的東方化工廠,于2012年停產,2017年拆除設備設施;以及周邊63家工業企業,涉及金屬制品、家具、化工、紡織服裝、印刷、醫藥等十幾個行業。
2017年,第一輪中央環境保護督察報告反饋意見指出,污染企業調整退出力度不夠。按照北京市第一輪中央環境保護督察整改方案工作部署,要求對《北京市工業污染行業、生產工藝調整退出及設備淘汰目錄(2014版)》中的重點行業、污染工藝企業實行停產退出,同時按照《北京市新增產業的禁止和限制目錄》和《通州區新增產業的禁止和限制目錄》的要求,通過標準技術手段,加快園區轉型,加速企業升級。
隨著“有序推進城市副中心規劃建設,帶動中心城區功能和人口疏解”的規劃提出,北京城市副中心大力開展“疏解整治促提升”專項行動,全面騰退工業大院,盤活低效利用土地資源,將疏解騰退的土地還綠于民、造福于民,為副中心有效承接中心城區功能疏解,進一步發展高端制造、智能制造、綠色制造等“高精尖”產業提供空間和條件。
污染區納入“生態保育核”
據悉,城市綠心森林公園的建設依托非首都功能的疏解,把土壤污染風險管控與園林造景進行有效融合,將原東方化工廠主要污染區納入“生態保育核”,通過保留自然植被、植物播種、種植混交林、異齡林等多種方式,構建不同類型植物群落,用生態的方法實施生態修復。
其中,“3+1”綠色風險管控體系既節約了高昂的污染土壤修復資金,又確保污染地塊得到安全利用,對全國范圍內的土壤污染綠色管控都具有示范意義。
一是阻隔風險,對原廠區內的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采取阻隔措施,防止地下水污染擴散、污染物向空氣揮發。
二是自然恢復,對“生態保育核”實施全封閉管理,避免游客進入,讓動植物、微生物在其內自然生長,重新恢復地塊生態功能,并進一步杜絕人群接觸污染地塊的暴露風險。
三是“綠色評估”,對地下水和廠址區域內空氣進行定期監測。
同時,建立“風險預警與應急響應”機制,對監測結果逐級評估,當污染物存在進一步擴散的風險時,及時啟動相應的應急措施,守住環境安全底線。
用生態的方法實施生態修復
將綠色空間與文化、科普、體育、休閑等城市功能深度融合,城市綠心森林公園已成為城市副中心最具活力的新地標。
在原東方化工廠、東亞鋁業等老工業遺址上,城市綠心森林公園打造起近自然的森林景觀和濱水空間,融合二十四節氣文化、地域文化、森林文化和生態文化共同構成公園三十六景,構建起“一核、兩環、三帶、五片區”的“城市綠肺”。
其中,“一核”為生態保育核心區,“兩環”分別為星形健身步道環和二十四節氣環,“三帶”分別為六環路景觀帶、大運河景觀帶、運河故道景觀帶,“五片區”則包括文化區、科普區、雨洪區、市民區和體育區。
自2020年9月開園以來,城市綠心森林公園成為承載著日常休閑、主題游樂、生態觀光等多重功能的市民生態休息中心,成為了具有生命力的城市地標。(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