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公里”,花錢越來越多?
本報記者 劉小燕
《工人日報》(2022年08月16日 04版)
(相關資料圖)
閱讀提示
近日,共享單車企業陸續上調用戶騎行費。有專家指出,作為用戶“最后一公里”的重要交通工具,一味地漲價恐怕會造成用戶的流失,用戶的體驗始終是該行業持續發展的關鍵。
近日,美團單車宣布,從8月10日23時起,單車“騎行暢騎卡”無折扣價將進行調整:7天卡無折扣價調整為15元;30天卡無折扣價調整為35元;90天卡無折扣價調整為90元。調整的價格與哈啰單車無折扣卡價格持平,略高于滴滴青桔。
目前,共享單車已成為解決廣大消費者尤其是城市用戶通勤“最后一公里”的重要工具。記者采訪了解到,此次調價不僅在數字上觸動了消費者,也讓一些消費者對后續價格趨勢產生擔憂。
無折扣騎行卡最高漲幅達50%
8月12日下午下班后,小于走出北京海淀區成府路的一棟大廈,習慣性地掃了一輛共享單車,騎到1公里外的六道口地鐵站再乘地鐵回家。
“如果坐公交,兩頭都還要步行,夏季氣溫高,騎車更快、更方便?!睂π∮诙?,地鐵站到上班地點的1公里路程,選擇共享單車再合適不過。此前,她花費35.8元購買了美團單車90天無限次騎行卡,折算下來每天不超過0.4元,比坐公交劃算,平時外出也能隨時隨地掃碼使用。
據報道,美團單車“騎行暢騎卡”無折扣價調整前,7天、30天和90天卡的價格分別為10元、25元和60元,調整后分別為15元、35元和90元,最高漲幅達50%。
記者對比多家共享單車平臺發現,經此次調價,在7天、30天和90天的“暢騎卡”價格方面,美團單車與哈啰單車價格持平,高于青桔單車的10元、25元和75元。記者同時注意到,各平臺會隨機給予消費者各類減免優惠。記者將定位設為北京,打開各平臺看到,疊加優惠后的“暢騎卡”實際購入價格為原價的5折左右。
騎行卡無折扣價上調,引發了網友對單次騎行價格上漲的討論。根據頁面顯示,哈啰單車、青桔單車等共享單車平臺的計價規則均為每30分鐘1.5元,同時對不符合停車規則的單車加收2元至20元不等的調度費或管理費。據此,共享單車的單次騎車價格趕超公交車起步價。
頻頻漲價背后的成本考慮
對于共享單車平臺此次漲價,小于認為盡管漲價針對的是無折扣卡價格,實際購入價格平攤到每天并不多,但漲幅還是比較大,而且會擔心后續是不是還會漲。
實際上,這也并非是共享單車行業的第一次漲價。據了解,今年1月起,哈啰單車的7天騎行卡漲至15元,30天卡漲至35元。哈啰單車方面此前回應漲價原因時表示:“行業中的運維人力投入和產品折舊成本增長是主要因素?!?/p>
硬件和運維成本的增加,同樣被業內人士認為是此次美團單車調價的因素之一。6月17日,中國自行車協會在線上舉行新聞發布會,有關負責人在發言中提到,“今年以來,受原材料漲價、用工成本上升、物流不暢等外部因素影響,行業運行面臨較大下行壓力?!?/p>
對此,有業內人士分析認為,由于運營維護管理、車輛折舊成本等因素,使得共享單車很難成為賺錢的工具。同時,隨著“免押金”模式的普及,共享單車收入渠道單一的困局進一步凸顯,而隨著成本的不斷抬升,共享單車平臺只能通過漲價這種形式來維持運營。
該人士表示,互聯網企業發展過程中,逃不開前期低價競爭、跑馬圈地、后期漲價“收割”用戶的邏輯。一味地漲價不是長久之計,嚴重的還可能造成用戶的流失。因此,如何在市場價格與用戶留存之間尋找平衡點,也成為共享單車平臺需要思考的問題。
用戶體驗是持續發展的關鍵
據悉,經過激烈的市場競爭后,共享單車平臺近年來趨于穩定,逐漸開始在提升用戶體驗、適應城市管理方面實施改善舉措。例如,目前美團單車、哈啰單車、青桔單車3大平臺均已實現“免押金”騎行,并均對不符合停車規范的行為予以處罰。
1月26日,北京市自行車電動車行業協會會同美團、哈啰、滴滴青桔3家共享單車運營企業共同簽署了《北京區域互聯網租賃自行車行業規范用戶停放行為聯合限制性公約(試行)》,對存在多次違規停放共享單車等不文明行為的用戶實施聯合限制措施。自4月起,對北京區域違規停放聯合限制騎行名單進行公示,共同營造安全、文明、有序的騎行環境。
艾媒咨詢此前發布的《2021年上半年中國共享出行發展專題研究報告》分析指出,中國共享單車規模于2017年實現大幅度增長,用戶規模突破2億人,此后保持穩定態勢。艾媒咨詢分析師認為,共享單車在面對公共交通時并沒有價格優勢,用戶選擇共享單車的理由還是作為短途的環保健身代步工具。
有業內人士表示,消費者會平衡價格因素,考慮繼續付費或選擇其他替代方案。因此,對于平臺來說,在給共享單車漲價的同時,也應該通過加強運維管理等方式不斷提升用戶體驗。對于消費者來說,平臺為其提供了出行便利,消費者也在使用上愛護車輛,共同構建共享出行環境。
同時,該人士也提到,為解決盈利焦慮,各共享經濟企業亟須構建新的增長路徑,一方面通過精細化運營降本提效;另外,還可考慮基于海量用戶建立強大網絡渠道,在數據、流量、場景上深耕,尋找新的增長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