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達特茅斯學院的心理學家和大腦科學家發現,當主治醫生抱有治療成功的強烈意愿,并在面部表情中反映出這種信念時,患者體驗到的疼痛較少,且治療效果更好。
為考察社會互動關系對疾病治療的影響,研究人員要求194名參試者分別模擬扮演醫生或病人的角色進行一系列臨床互動試驗,以評估兩種不同治療方法對熱痛的療效。試驗使用兩種不同顏色的乳膏減輕熱痛。研究人員引導“醫生”相信其中一支乳膏的鎮痛效果很好,而另一支只是安慰劑。但事實上,兩支乳膏都是安慰劑,主要成分是凡士林。結果發現,當“醫生”把他們相信有效的乳膏涂在“病人”手臂上時,“病人”報告的疼痛程度較低,反映疼痛的面部表情減少,皮膚的生理覺醒反應降低。
研究人員表示,“醫生”們在涂抹療效“不同”的乳膏時,面部表情也會不自覺地產生差異(比如以抬起眉毛、皺鼻子或撅起上唇等表情來暗示這種乳膏更有效)。這時,“醫生”的態度對“患者”的治療結果就會發生潛在的影響。該發現證實,微妙的社交互動關系也會影響到醫術和療效。在真正的臨床環境中,如果醫生看起來信心滿滿,并且極富同情心,患者可能更快痊愈。研究結論發表在《自然·人類行為》期刊上。(郭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