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醫學會和中國醫師協會在健康科普工作上,主要精力放在組織上,首先搭建平臺,把醫生、醫務人員、教育工作者組織起來。同時立標準、做規范,規定什么人可以做,什么人不可以做。
有些沒有醫學實踐背景的人,比如一些追求流量的網絡編輯,把別人的文章拿過來摘抄一番,編輯一下,做一個抓眼球的標題去發表,動輒十萬加。這種文本往往以偏概全,說得很絕對,我們稱之為科普“小編化”,需要給予限制。因為醫學是實踐科學,其專業性很強,不具備一定醫療素養的人做科普,是會出問題的。甚至有些醫生,受限于學科視野,做的科普會有問題。
比如膽囊炎、膽結石發作了,有外科醫生說切掉膽囊,不是還有人號稱自己是“無膽英雄”嗎?但從內科來講,傾向于保膽,然后調整飲食、用藥,把結石去掉,膽囊還存在,這樣就不影響肝腸循環。如果直接粗暴地切掉了,結腸癌的發病比例就會大幅度增加。雖然膽囊炎、膽結石解決了,但其他問題發生了。
對于適合切的人,切掉是沒問題的,但那些不該切的也切了,可能會增加新的風險。所以一個好的醫生,他認為該切的必須切,不該切的,換種方式治,想辦法保下來,因人而異。如果圖痛快,一刀切,那會出問題的。因此,隨著醫學的進步,做健康科普的人需要具備較高的醫學素養和廣闊的視野。
而這種知識,很多傳媒工作者是不知道的。但他們文筆比較好,懂得什么樣的文字能獲得更多關注。但如果有缺陷的健康知識傳播開來,那就是誤導受眾了。反對“小編科普”,不是說反對編輯、美工、視頻制作者等媒體人參與科普工作,他們都是健康傳播中很重要的人。應該這樣,假如專家的文筆不好,你跟專家聊,聊完了之后,了解了專家的想法,用自己的文筆進行加工,兩人共同產生出科普產品,或視頻,或動漫,效果就是一加一大于二。
健康科普講求精準,拒絕一刀切、絕對化、一把尺子量天下,不能拿一個標準說事。比如有文章提倡吃健康食品,不吃漢堡等高熱量食品。這就絕對化了。高體力勞動者天天干重體力活,需要補充大量能量,吃這些就沒問題。天天在辦公室坐著不動,吃這個肯定就不行。重體力勞動者和老年人、消化功能不良的人,能用同一個食譜嗎?
所以科普出現問題,很大程度上就在于沒有針對不同個人、不同時間、不同年齡做出精準投放。咱們要不忘初心,不能單純追求科普文章的可讀性、點擊量,關鍵是得對別人有幫助,要是對別人起到負的作用,那這文章就不如不做。
(作者為中華醫學會科普分會主任委員、中國醫師協會醫學科普分會會長、北京朝陽醫院急診醫學科主任,本報記者熊建采訪整理)
關鍵詞: 健康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