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藥靠掰、劑量靠猜”——不少家長在孩子生病時,大概多有過此般遭遇。兒童專用藥匱乏是我國醫藥領域的老問題,專用藥不專的煩惱一直困擾著家長。近日,有媒體記者在浙江、湖南等醫院調研發現,不少兒童醫院已在探索解決之道,但僅憑個別醫院之力解決上述問題效果有限且不可持續。業內人士指出,兒童用藥安全問題亟須引起關注,應加快兒童專用藥的研發和生產。
@小葵花:兒童藥匱乏現狀的背后,最缺的恰恰是系統紓解的責任心。兒童不是“縮小版”的成人,兒童藥也不應靠“借用”成人藥來應付。如果連生病吃藥都要拿命來拼,“再苦不能苦孩子”的抒情,恐怕就成了口惠實不至的煽情。兒童藥當然不是天上掉下來的,但既然人命關天,無論怎么說,在兒童專用藥上花點心思、花點預算,都是順理成章的。企業的積極性,財政可以鼓勵;標準的缺位,專業可以彌補。如果制度設計能鼓勵藥企研發、生產兒童藥,在招標價格、醫院準入等層面給予傾斜保護,兒童藥的產銷熱情也是可以喚回來的。再不濟,類似“六分之一片”“五分之一包”等用藥劑量,總可以在刻度及包裝上有所作為。
@東風浩蕩:無論是醫者還是患者群體,在醫療安全方面的意識還不夠覺醒,所以無法形成一種集體倒逼的力量。人們都清楚這樣掰藥和粗糙計算,肯定存在用藥風險,但很少有人思考這件事情意味著什么。即使出了嚴重的問題,大家的聚焦點也只是賠多少錢,而不是在病因處糾偏,追溯到用藥安全上來。
@三炮臺:兒童用藥問題,不僅僅是兒科醫生心慌的問題,更是一個社會問題。從政府、藥企、醫療機構、民意代表都需要聆聽到這種安全需求,將藥品生產和管理使用的注意力覆蓋到兒童身上,進行調整和規范,增加兒童藥品的生產和供應。一個好的藥品供應鏈,是打造安全優質醫療服務的重要環節,不可或缺。不能把壓力都給兒科醫生,這種“開藥心慌”的尷尬局面,該打破了。(大河客戶端編輯張靜整理)
關鍵詞: 兒童專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