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年前年后,聽到最多的一句話就是“現在越來越沒有年味兒了”。而以“過年”為核心的寒假,對于孩子們而言,除了“不用上學、可以有更多的時間玩游戲”之外,也似乎讓他們覺得越來越沒有意思起來。
作為一名兒童心理醫生,我理解的“年味兒”和“意思”,像“幸福”和“成功”一樣,也是一種感覺體驗。怎么讓年有年味兒,讓寒假有意思?我認為解決這一“頑癥”的對癥“良藥”是“儀式感”。
儀式感是什么?我更認同這樣的說法:一個人的儀式感就是用心對待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情。教會了孩子有儀式感地去生活,便教會了孩子將生活過成詩的秘訣。那么,怎樣讓孩子的寒假過得有“儀式感”?
“大事”面前不“糊涂”
寒假里許多父母為了讓孩子多接觸社會,經常會抽時間帶孩子外出旅游,或者去國外,或者去國內其他城市。這一般是一個家庭中比較重要的“大事”,所以不能稀里糊涂。一定要精心安排,比如,讓孩子制定或參與制定旅游計劃(精確到具體細節),每年換一個地方,讓孩子寫旅游日記等。要給孩子留下永久的美好回憶,多年以后仍能津津樂道“小時候父母每年都帶我去一個地方”。
用心安排生活中的小細節
儀式感可以在生活中無處不在,它體現的是我們對生活的尊重和熱愛:寒假里把早餐做出花來;餐桌上擺上一束鮮花;和孩子一起烤一些曲奇餅干、小蛋糕;除夕的深夜,等孩子睡著后,熬夜準備一屋子琳瑯滿目的氣球,只為孩子新年第一天醒來后那一剎那的驚喜……
有一天,你會發現,儀式感會成為孩子清晨一句清脆的“早安”,會是上學前一個走心的“再見”,或者臨睡前一個溫暖的“擁抱”。這會成為孩子在平淡的生活中發現的美和樂趣,也成為孩子將日子過成詩的厚積薄發。
讓孩子參與其中 體驗年味兒
這一年,請給孩子一個儀式感滿滿的年,讓今年與去年不同,讓每一刻都彌足珍貴:給孩子講講過年的意義,在孩子心里播下莊重的種子??梢越柚L本或書本的力量,以故事的形式,給孩子講一講“年”的來歷,講一講“春節”。帶領孩子一起在春節前“掃塵”,一起準備年貨。一些特定的過年流程,讓孩子參與其中,跟著大人一起貼春聯、貼福字、包餃子、守歲、拜年……收獲自己獨有的過年體驗。
新的一年,給家一個獨特的裝飾,可以是孩子親手制作的彩燈,也可以是姥姥扎的紅燈籠,可以是別具一格的窗花,也可以是帶著年味的墻貼……這些都會給我們的記憶點亮一束光,讓時光陡然不同;大年初一的早晨,教孩子說吉祥話,給長輩拜年;節后帶孩子走親訪友,學習走親訪友時的待人接物方式。這些儀式感都會成為鍛煉孩子用心生活的點點滴滴。
讓儀式感成為愛的傳遞方式
每個父母可能都會說,我們對孩子的愛比這濃厚多了,但孩子未必能感受得到,未必能記得住。而當我們帶著孩子跑遍整個城市的各個書店,終于在即將絕望的時候買到孩子心儀已久的那本書,這份驚喜卻會讓孩子多年都不會忘記。這種用心的陪伴就是一種儀式感,它遠遠勝過長情的告白,而成為父母之愛傳遞的最好方式。
儀式感看起來沒什么實際用途,但是卻在無形中給了孩子許多珍貴體驗。心理學研究表明,強調對孩子的儀式感,他們的專注力、反應能力、運動能力都可以迅速提升。給孩子充滿驚喜和儀式感的生活,才會讓孩子更加熱愛生命。
而這段話或許能更好地詮釋儀式感帶給孩子的意義。充滿儀式感地去生活,不僅是我們送給孩子的一份精神上的厚禮,還是一個善意的提醒。提醒孩子此刻的存在和珍貴,同時提醒孩子,人的一生長度有限,在只爭朝夕的柴米油鹽之外,別忘了,我們經歷的每一時每一刻,都是屬于我們生命里獨有的記憶和感受,都會豐厚我們彼此的生命。
文/崔永華 (國家兒童醫學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