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爆發以來,因為某種野生動物被指可能攜帶致病病毒,各地野生動物交易很快成為眾矢之的。和當年非典疫情爆發后的遭遇一樣,風頭正勁的農村特種養殖業也再次“躺槍”。
1月23日,19名院士學者聯名呼吁杜絕野生動物非法食用和交易,從源頭控制重大公共健康危機。1月26日,國家市場監管總局、農業農村部、國家林草局聯合發布公告,宣布全國疫情解除之前禁止野生動物交易活動。隨即,各地陸生野生動物人工繁育場被封控隔離,一些販賣人工養殖野生動物的經營戶也被查收。中國婦女報·中國婦女網記者注意到,上述專家呼吁和政府行動得到了輿論的廣泛支持。
農村特種養殖這次“躺槍”并非太意外。近年來,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各地農村特種養殖業快速發展,但不管是監管執法環節還是生產經營,都存在一些短板,比如人工繁育養殖的非家禽家畜類動物一直被視為野生動物,許多地方對人工養殖野生動物的檢疫也不到位甚至缺失;市場交易管理不嚴格不規范,以致消費者難以辨別非法捕獵的野生動物和合法養殖的野生動物;一些特種養殖戶選擇的品種不當,采取的養殖方式過于粗放,存在一定的安全、健康隱患。
作為農民增收、貧困戶脫貧的一項重要產業,農村特種養殖還要繼續發展,但如果不補齊所有短板,消除隱患,這一產業有可能在自身壯大之前就失去了消費市場。那么,有關部門和機構該為特種養殖業做些什么?養殖戶該如何調整發展策略、改進養殖方式?記者就此進行了調查和采訪。
厘清概念,分類管理
“如果將人工繁育成熟的野生動物與純野生動物分開,采取不同方式分類管理,許多問題都可以得到化解。”
在大部分人的認知里,野生動物是未經馴化、在自然環境中繁衍生活的動物,然而,在我國行政管理和執法范疇中,人工繁殖的非傳統家禽家畜類動物也屬于野生動物。
記者了解到,2003年8月,國家林業局發布了至今唯一的一份《商業性經營利用馴養繁殖技術成熟的陸生野生動物名單》,列出了包括果子貍(花面貍)在內的54種陸生野生動物。養殖戶只要取得林業部門頒發的《野生動物馴養繁殖許可證》和《野生動物經營利用許可證》,這些動物都可以用來養殖和經營。
這份名單公布后,由于不斷從國外引進新的養殖物種,加之惠農、扶貧政策的扶持,有關部門在審批過程中采取了寬松政策,一些名單之外的野生動物,比如竹鼠、豪豬、穿山甲、蛇類、大鯢等等,只要取得上述兩證,人們也可以規模養殖。
不過,它們的“法律地位”一直沒有變。一位野生動物保護工作者告訴記者,盡管經過人工長期繁育飼養,許多非傳統家禽家畜類動物已經脫離了野性,人可以與之共處并放心食用,但仍屬于“國家允許繁育和經營的野生動物”。
現實中,兩類野生動物概念不分,不僅給消費者造成認知和分辨上的模糊,也給特種養殖戶和經營者帶來麻煩。大部分消費者和環保志愿者呼吁保護和遠離的是在自然環境中繁育的野生動物,而一旦進入執法程序,人工繁殖的非家禽家畜類動物也被殃及。這樣的案例多次發生。
一些專家和特種養殖從業者呼吁有關部門厘清兩種動物的概念,在管理和執法中區別對待。盡管有一定難度,但為了保障消費者的安全健康,促進特種養殖業健康發展,這項工作再難也得做。
有專家建議,野生動物概念的厘清,可以化繁就簡,先急后緩,分段進行。目前允許人工繁育養殖的野生動物過多,應該適當縮減,特別是用來食用的野生動物名單應該大大縮減,只允許那些人工繁育很成熟的、不會對人類構成致病威脅的野生動物可以規模養殖,并給予其“人工飼養動物”的法律地位,從而使其獲得相當于家禽家畜的相關待遇。
記者了解到,人工養殖的非家禽家畜類動物屬于野生動物范疇,其管轄職權歸林草部門,而畜牧產品的檢疫則由農業主管部門負責。截至目前,農業農村部只頒布了對生豬、家禽、反芻動物、馬屬動物、犬、貓、兔、蜜蜂等10種動物的產地檢疫規程。對許多特種養殖動物,地方上無從辦理檢疫。沒有檢疫,產品就無法進入超市,也無法通過電商平臺等正規渠道銷售,只能直供餐館酒店或在農貿市場偷偷零售。
“這不但給消費者帶來了安全隱患,也制約了特種養殖業的發展。”一位野生動物保護專家說,“如果將人工繁育成熟的野生動物與純野生動物分開,采取不同方式分類管理,許多問題都可以得到化解。”
謹慎選擇,科學養殖
那些有可能感染、攜帶致病病毒的野生動物,最好不要再飼養了,盡可能選擇那些已經馴養成熟、被證實可以安全食用的品種。
記者采訪時,多位特種養殖戶表示,他們暫時沒有考慮放棄特種養殖,也沒打算改變原有的養殖模式和規模。廣東清遠的一名竹鼠養殖戶認為疫情過后,竹鼠的市場行情不會下跌,他不但要繼續養殖,還要擴大養殖規模。
遭遇這次疫情,特種養殖還會像過去那樣火爆嗎?記者注意到,疫情爆發以來,多種野生動物被研究機構列為攜帶冠狀病毒的嫌疑對象,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等三部委發文,呼吁消費者遠離“野味”。多位業內人士預測,以后相當長一段時期,特種養殖肉食動物的市場需求可能會大大縮水,特種養殖業有可能出現低谷。
專家提醒,不管上述預測是否準確,作為特種養殖戶應該未雨綢繆,針對自身存在的短板,制訂對策,以適應市場變化。
首先,在選擇養殖品種的問題上一定要謹慎。按照國家現有政策和相關規定,可供人工馴養繁殖的野生動物品種繁多,但并非所有品種都適合規模養殖,特別是作為肉食動物養殖。
據記者了解,由于各地風俗和飲食習慣有別、相關政策不同,有些“野味”在一些地方不受歡迎或被禁止食用。比如,當年經歷非典之后,北京市政府明令禁止銷售、宰殺、食用果子貍,這一禁令好像至今未解除。在湖南張家界,人工繁育養殖的大鯢也被嚴禁食用。此次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爆發后,有科研機構將穿山甲、竹鼠等野生動物列為攜帶冠狀病毒的嫌疑對象。疫情過后,可能又有一批野生動物被永久禁止交易和食用。
有專家因此提醒廣大特種養殖戶,今后特別是最近一段時間要密切關注有關新型冠狀病毒的科研進展,及時采取措施。那些有可能感染、攜帶致病病毒的野生動物,最好不要再飼養了,盡可能選擇那些已經馴養成熟、被證實可以安全食用的品種。
船小好掉頭。近年,在野生動物種苗商和飼料商的炒作下,一些特種養殖戶盲目擴大養殖規模,已背負很大的銷售壓力。專家提醒,養殖戶要考慮到此次疫情過后“野味”市場需求很可能會大大減少,適當縮小養殖規模,甚至可以考慮改養用于中藥材的動物品種。
科學養殖是保證食品安全的關鍵。記者采訪了解到,一些特種養殖戶的養殖方式比較粗放,比如,有的養殖戶圖省事不會定期給動物做防疫,對圈舍的消毒不徹底;有的為了讓動物保持野性,經常將動物趕到野外放養,連夜晚也不讓進圈舍,有的隔一段時間還找來純野生動物與馴養動物進行配種。專家表示,野生動物的生理屬性不同于家禽家畜,加之自然環境無法把控,這種粗放的養殖方式容易讓動物染上致病病毒。所以,特種養殖戶一定要實行全封閉式的圈養,嚴格做好圈舍消毒和動物的防疫工作,更不要讓圈養動物與純野生動物配種。
“疫情不會讓我們失去信心的,我們會把特種養殖搞下去,堅持科學養殖,讓消費者放心吃上我們生產的野味!”湖南省通道縣云優桂花雀養殖合作社負責人楊紅梅和新化縣良五養兔合作社負責人鄒靚,分別通過微信對記者說,“我們也希望各級政府部門和廣大消費者客觀理性地看待特種養殖,不能因為某種動物可能帶有病毒,就全盤否定所有的特種養殖業。”(記者 史玉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