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部分居家辦公的人群出現了頸痛、腰痛、膝蓋痛等不同部位的疼痛。疼痛是一種人體基本的自我防衛反應,它是身體的“警告信號”,會提醒我們的大腦此時身體可能出現的一些問題。
在學習如何緩解疼痛之前,首先要正確了解疼痛,那么如何判斷自身的疼痛程度?什么程度的疼痛需要就醫呢?北京體育大學運動醫學與康復學院運動康復教研室教師劉冬森博士對此問題進行了解答。
根據位置判斷疼痛類型
發生疼痛時,首先要正確區分疼痛的類型。在生理學層面,一種類型是淺表疼痛,這種疼痛通常發生在皮膚、皮下組織、黏膜等位置,較為常見的有刺痛和灼痛兩種;另一類是深部疼痛,通常發生在肌肉、肌腱、骨骼、關節等位置,常見的有鈍痛和痙攣痛。此外,疫情居家期間還可能遇到內臟痛,內臟痛的定位模糊,疼痛程度較深,還可能引發牽涉痛,即某些內臟器官病變時,在體表一定區域產生感覺過敏或疼痛感覺的現象。如果長時間持續出現內臟痛,需及時就醫。
此外,我們還需要正確區分“酸”和“疼”兩種不同感覺。“酸”通常是局部肌肉工作時間過長產生的化學物質所造成的,只要經過適當休息就能得到緩解。但“疼”可能帶來長期的困擾,甚至會演變成疾病。
確定疼痛程度可用數字評分法
判斷疼痛程度的常用方法之一是“數字評分法”,疼痛程度由0—10分逐漸遞增。例如,蚊蟲叮咬、蜜蜂蟄的疼痛程度為3分左右,被錘子砸到引起的疼痛程度大致為4分,被火燙到的灼燒感是5分,削水果割傷手指的疼痛程度為6分,骨折引起的疼痛為7分。大致來看,2分為輕度疼痛,4分則達到了中度疼痛,而6分以上的疼痛通常無法自行處理,需要輔助以醫療手段。
某些疼痛或是心理因素所致
在心理學層面,某些疼痛可能是心理因素所致。例如,一些長期有慢性腰痛的患者經常會覺得腰痛,但經過檢查后發現各方面功能已基本恢復,這時的腰痛很可能就是受到了情緒的影響。
對此,專家建議,我們要對疼痛有正確認識,多關注新冠肺炎相關知識和動態,以免產生不必要的誤會,擴大自身負面情緒。此外,要注重情緒管理,保持良好心態,不忽視也不擴大疼痛帶來的“警示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