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燕筍、馬蘭、薺菜、荷花郎、鼠曲草等代表著江南陸上春天味道的話,刀魚、河豚等,則代表著江南水中春天的味道。
刀魚是民間稱呼,也稱鱭魚、刀鱭、鮆魚等。每年春天,刀魚總是應季而來,季逝而魚走,是時令的向導,春天的代言。
我出生的地方江蘇常武離太湖頗近,太湖里有湖刀,自然也有吃刀魚的習慣。刀魚鱗少皮薄,多清蒸,清蒸時通常加一些只有故鄉才有的豆糌餅——用蠶豆粉、豌豆粉做的一種特色小餅,形成了常武地區刀魚的獨特做法。而我自吃刀魚以來,歷年所吃刀魚皆為傳統配豆糌餅清蒸,以至于我認為刀魚只能清蒸了。
去年清明回故鄉,有朋友請客,他告訴我,最好的刀魚產在靖江——刀魚平時棲息地在淺海,每年春夏間沿著江河溯水而上產卵。因為刀魚習性和長江下游獨特的地理環境,長江南通至揚州段的刀魚為上品之選,而上品中的上品,當在靖江,此處江段所產江刀味道最美。那天的酒桌上,刀魚是和春筍紅燒的。味道非常好。這是我第一次吃紅燒刀魚。而友人介紹說,靖江刀魚,就是以紅燒為主。
過去多說,每年可以吃到刀魚最長也只有清明節前那不到一個月的時間。一過清明,刀魚肉質變得粗老,骨頭變硬,一般老饕就不會再吃了。但對于普通人而言,依然可能是美味。
刀魚的吃法,除了上述諸種,還有用刀魚做面條的,叫刀魚面;還有刀魚做餛飩的,都鮮美之至。
不過,人一愛,皆是害。如今刀魚日漸稀少,刀魚的價格,也實在是普通人不能承受了。聽說明年起要禁捕了,休養生息。“魚躍銀刀論網買,酒傾綠蟻滿杯浮。”陸游《春晴泛湖入城》寫刀魚豐收的場景,也許永不再來了。(朱學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