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4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生命科學學院、中科院腦功能與腦疾病重點實驗室薛天課題組,首次描述了介導夜間異常光誘發抑郁樣表型的神經環路結構與功能;證明了是夜間不正常光線而不是節律或睡眠的紊亂造成抑郁樣行為,并且發現了該環路的可興奮性受到晝夜節律門控調制,首次詮釋了光在白晝和夜晚截然相反的情緒作用的內在機理。相關成果日前在線發表于《自然·神經科學》上。
近期一項研究顯示,長時間碎片化的光暗刺激,可能通過視網膜至外側韁核邊緣區(perihabenular nucleus,pHb)的投射誘發負性情緒。但是,究竟是光線還是節律的擾動影響了情緒仍不得而知。更重要的是,白晝的光線往往正面調節人類的情緒,這種白晝和夜晚時段截然相反的光線對情緒的作用背后的原理一直是未解之謎。
薛天教授課題組構建了夜間光干擾模型,來模擬當前社會的不正常光照模式。持續3周,每晚9—11時兩個小時的藍光照射,可以在不擾亂節律或睡眠的前提下,使小鼠表現出抑郁樣行為。研究組深入探究光在不同時段(白天/夜晚)對情緒產生不同調控的機制,通過單細胞膜片鉗和在體光纖記錄,進一步研究發現了一條神經環路,有可能在正常生理條件下,避免動物在晝夜交替時暴露于光線下,從而避免天敵。這條環路如果在人類中同樣存在,就可能被夜間人工的光線環境所劫持,從而誘發負性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