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正值多雨天氣,不少類風濕關節炎患者擔心病情是否會突然反復或加重,到底該如何控制癥狀?
北京協和醫院風濕免疫科副主任李夢濤教授近日受訪時指出,類風濕關節炎是一種常見的慢性、高致殘性的自身免疫疾病。感染和損傷等都可能是誘發因素,控制病情最重要的方法之一是要重視達標治療。根據流行病學的推斷,目前中國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約有500萬。作為一種進展性關節疾病,如果關節炎癥得不到很好的控制,將會造成關節軟骨與骨破壞,而一旦發生關節破壞基本不可逆。
“類風濕關節炎主要的表現為關節疼、關節腫、關節壓痛,以及晨僵等。”李夢濤教授介紹,類風濕關節炎高發年齡為30—50歲,男女發病率約為1:4。“過去風濕免疫學科的專業醫生非常少,一些患者因為信息缺乏容易尋求偏方,包括吃一些大力丸、激素等。如今許多患者知道得了類風濕關節炎應該到風濕免疫科進行正規診治。”
然而,對類風濕關節炎的治療,不少患者仍尚存“誤區”。
誤區一,盲目相信類風濕關節炎可快速治愈。李夢濤教授表示,患者需要認知并接受類風濕關節炎像糖尿病、高血壓一樣屬于慢性疾病,需要長期治療。一些患者對這個疾病的認知不足,無法堅持長期規范治療。盲目嘗試不正規的治療方式、以為能夠獲得根治,不僅損失了金錢,還容易延誤治療時間。
誤區二,關節不痛就自行停藥。李夢濤教授透露,有的患者在剛來診治時痛感強烈,便能遵醫囑按時進行診療,在治療一段時間后,發覺癥狀減輕了,就自己停藥,不再治療。但類風濕關節炎的臨床癥狀改善與“達標治療”并不等同,不痛可能只是表面現象,隨意停用緩解病情的藥物很可能導致病變繼續向前發展。
誤區三,對更有效的藥物心存顧慮。李夢濤教授說,控制類風濕關節炎有最佳“治療窗口期”,但一些患者存在將更有效的藥物留到最后再用的心態,并且擔心藥物一旦用上就永遠停不下來。其實,當前強調的“達標治療”有一系列對病情綜合評判的指標,達標以后藥物就有可能根據癥狀的緩解情況進行減量甚至停用。
李夢濤教授也提到,對類風濕關節炎的治療,近年來不再局限于控制癥狀,而在于阻斷病程和骨質破壞、防止殘廢,從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要實現這一目標,關鍵就是做到“達標治療”。在最新版《中國類風濕關節炎診療指南》中就強調要讓患者獲得“達標治療”,即通過治療實現臨床緩解或者達到低疾病活動度。
此外,藥物可及性的提升也是提高達標率的關鍵。目前,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的藥物分為幾大類。第一類是傳統化學合成的改善病情抗風濕藥(DMARDs);第二類是生物制劑;第三類是小分子靶向藥物。
李夢濤教授表示,隨著新藥在國內審批上市的速度不斷加快以及國家醫保談判和目錄的調整,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的藥物總體可及性在不斷提高。此外,當前給藥途徑更加多樣,除了傳統的生物制劑皮下或者靜脈注射,又有了使用更為便捷的口服藥,例如JAK1/2抑制劑(巴瑞替尼片),在患者的藥物依從性、經濟獲益等方面都很有優勢。
“以后可以不用再提類風濕關節炎是‘不死的癌癥’了。”李夢濤教授強調,類風濕關節炎早診早治,堅持規范達標治療,是可以控制并且讓患者擁有有質量的生活的。
他指出,在當前風濕免疫學科缺醫現狀仍未得到完全解決的情況下,應充分利用醫共體和醫聯體加強基層的早期診斷,患者也可利用線上遠程診療與醫生就治療方案進行充分溝通。(完)
【編輯:白嘉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