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線上課、遠程辦公、線上購物……“云生活”成為人們工作休閑的常態,增添便利的同時,也增加了人們緊盯電子屏的時間,增加了眼部健康受損風險。最新數據顯示,中國移動互聯網用戶月人均使用時長達到144.8小時。在此背景下,以保護眼睛、緩解視疲勞為賣點的防藍光鏡片開始走俏。
防藍光鏡片真的有效嗎?面對市面上琳瑯滿目的防藍光眼鏡產品,如何正確選購?針對這些問題,記者采訪了有關專家。
什么是藍光?
防范藍光,首先要明白什么是藍光。中國標準化研究院視覺健康與安全防護實驗室研究員蔡建奇介紹,波長范圍在400—500納米的可見光稱為藍光,日常使用的LED照明燈具、顯示產品包括手機、平板、電視等所用光源多是藍光激發的LED光源。
應該看到,并不是所有的藍光都對人體有害。蔡建奇說,人眼對400—440納米波段范圍內的藍光輻射耐受極低,當光強進入這一閾值時,容易產生光化學損傷。但459—490納米波段范圍內藍光輻射對調節人體的生理節律至關重要,可以影響人體褪黑素的分泌,進而對人體生物鐘、警覺性和情緒產生影響。
“科學有效的防藍光鏡片既要能屏蔽有害藍光,也不能過濾有益藍光。”蔡建奇說。
蔡建奇告訴記者,目前市場上的無效防藍光產品大多存在兩類問題。一類是對人眼的易損傷區波段范圍藍光幾乎沒有防護效果;另一類則是過度防護,屏蔽了有益波段范圍內的藍光光譜,使得對生理調節有益的藍光無法進入人眼,同時鏡片顏色發黃,易出現色偏,加劇視疲勞,甚至誘發近視風險。
如何選購防藍光產品?
為進一步規范防藍光產品,使各類產品切實起到保護眼部健康的作用,日前,新國標GB/T38120《藍光防護膜的光健康與光安全應用技術要求》已制定,并于今年7月正式實施。作為標準起草者,蔡建奇介紹,該標準基于不同波段藍光對于人體的影響差異,對產品各波段藍光透射比分別進行了要求。比如,在415—445納米波段范圍內,光透射比要小于等于80%,而445納米以上要大于80%。
“這樣對防藍光產品進行限制,既能有效屏蔽對人體存在健康安全風險的藍光,又使得對人體生理節律起到調節作用的波段藍光可以有效透過。在標準制定到發布及實施期間,很多企業都主動依據新標準對產品進行了質量提升和產品改進。”蔡建奇說。
保護眼睛健康還應注意什么?
新國標的實施,為廣大消費者選購有效的防藍光鏡片提供了指引。防藍光鏡片的防護效果需要通過專業的儀器設備,如光譜儀等,對其在藍光波段的透射比進行檢測,消費者無法自行檢測。對于防藍光眼鏡,如考慮購買,蔡建奇建議消費者選擇在產品包裝上明示“符合GB/T38120《藍光防護膜的光健康與光安全應用技術要求》光安全要求”或“符合GB/T38120《藍光防護膜的光健康與光安全應用技術要求》光安全及光健康要求”等類似聲明的產品。
進入數字化社會,人們越來越離不開電子屏幕。為保護眼睛健康,不少人陷入誤區,認為防藍光眼鏡必須長時間佩戴。對此,蔡建奇解釋,佩戴防藍光眼鏡也需因人而異、因時而異。
如每天看屏幕的時間較短,且有所間隔,注意休息,可以不佩戴防藍光眼鏡。對經常持續進行高強度視覺作業的人群而言,由于藍光可能存在的中長期累積效應,建議佩戴防藍光眼鏡。
若既離不開電子屏幕,又不愿意佩戴防藍光眼鏡,該如何保護視力?
對此,專家建議,屏幕選擇方面,由于無法保證顯示設備滿足視覺健康要求,可以優先選擇使用大屏幕。比如,目前很多手機或平板電腦都有投屏功能,若具備條件,建議使用投屏功能,在大屏幕上觀看。使用距離方面,眼睛到電視和電腦屏幕的距離應保持在屏幕對角線長度的2倍以上,平板電腦和手機屏幕較小,在看清楚的基礎上,盡量保證距離在45—50厘米以上。屏幕亮度方面,若是近3年購買的主流顯示產品,屏幕亮度建議設定在60%—80%的亮度區間,使用超過3年的顯示屏,屏幕亮度建議設定在80%—90%以上。
此外,在周圍環境方面,應保持適宜的環境光??雌聊粫r,環境并非越暗越好,而是需要輔以照明,一般家居照明都可達到要求。相似的,夜晚使用臺燈時,保持房間的主照明燈開啟,有利于眼部健康。在用眼時長方面,建議隔段時間視遠或閉目休息10分鐘。如果條件允許,10歲以下青少年看20—25分鐘屏幕后,應視遠10—15分鐘,10歲以上人群看屏幕超過30分鐘,也應視遠10—15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