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心血管疾病患者人數眾多,許多冠心病患者發病前并無明顯癥狀。幫助患者盡早高效地發現心臟“隱患”是醫生們不斷努力實現的目標。
記者28日獲悉,上海的醫療機構率先探索引入人工智能AI技術,并全面升級掃描技術,冠脈CT總體等候時間縮短了90%;掃描技術的升級大幅減少了患者受到的輻射劑量。
冠脈CT是一項無創傷性檢查,主要用于篩查及診斷冠心病。它能夠判斷血管粥樣斑塊的大小、質地以及導致的血管狹窄、阻塞等情況,為臨床診斷提供重要依據。
記者當日走進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胸科醫院(上海市胸科醫院)。逾六旬的許先生剛剛做完冠脈CT檢查,感受和往年截然不同。他坦言:“以前,做冠脈CT檢查很麻煩,我心跳比較快,每次做檢查,都要吃藥控制心跳,還要練習屏氣,有時候要折騰半天才能完成檢查。”但是“這次,我只是躺在那兒,‘唰’一下,幾分鐘檢查就做完了,太方便了。”許先生是“三高”患者,還有冠心病家族史,醫生建議他定期做冠脈CT檢查。
據介紹,上海市胸科醫院借助人工智能AI技術,多維度提升冠脈CT檢查能級,患者等候排隊時間大大縮短的同時,輻射劑量亦減少了80%,冠心病篩查效率大幅度提升,為推廣普及奠定基礎。
CT心臟掃描會得到約300張橫截面照片。醫生們需要以此進行立體三維重建,形成一幅幅完整的心臟、冠狀動脈立體高清照。按照傳統方法,對放射科醫生來說,“冠脈CT”的立體三維重建不僅是腦力活,更是體力活。上海市胸科醫院放射科主任于紅形象地告訴記者,在冠脈CT掃描出的數百張照片里,心臟血管影像就像散落的珍珠一樣分散。 立體三維重建時,醫生就如同“串珠子” ,需先把這些“珠子”從照片中“找”出來,再串接起來,重建出可供診斷的一根心臟血管。
上海市胸科醫院放射科副主任醫師江一峰介紹,每個人的心臟有大大小小近10根這樣的血管,每處理一位患者的冠脈CT圖像,醫生們就要花上至少30分鐘。這導致了冠脈CT檢查效率低、患者等候時間長等狀況。民眾和醫生們都不滿意。
人工智能AI系統結合優化的CT掃描技術,“雙管齊下”建成的“智慧冠脈CT”改變這一醫療服務困境。于紅透露,有了AI系統“加持”, 在處理患者CT片時,人工智能可以在短短5分鐘內,完成血管的立體三維重建,自動生成心臟血管的立體高清照,并整理出初步診斷報告。醫生們自此告別機械繁瑣的“串珠子”操作中,更加專注于病情評估和診斷分析, 檢查報告更詳盡、準確和細致。
醫院方面透露,現在,患者來院做一次冠脈CT,預約時間由以往的一個月縮短至2-3天,檢查后48小時內就能獲得診斷報告,總體等候時間縮短了90%。在采訪中,記者了解到,該院全面升級了掃描技術,將以往“機槍”掃射式掃描改為“狙擊槍”式精準打擊,心臟“撲通”跳一下,全部掃描就完成了,患者受到的輻射劑量減少了80%,檢查變得更安全。
醫院方面披露的統計數據顯示,自去年5月至今,該院的“智慧冠脈CT”已完成近1萬例患者檢查。于紅建議:“高危人群應將冠脈CT納入常規健康篩查項目,定期為心臟血管‘拍拍照’,培養‘早篩查、早發現、早診治’的良好健康意識和習慣。”